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古今名医 > 名老中医 >

马骏

作者:名老中医 发布:2022-12-10 11:30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马骏
 
  马骏(1940—),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师从于王焕章、张琼林、杨开林、蒲辅周、路志正刘志明、沈仲圭,曾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副院长。是全国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诊治范围】
 
  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脾胃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肠功能紊乱及各种疑难疾病。
 
  【教育经历】
 
  1956年1月跟随王焕章老师学习中医。
 
  1960-1962年安徽省主办的中医进修班师从张琼林、杨开林等。
 
  1963-1966年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函授大专班。
 
  1973-197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接受蒲辅周、路志正、刘志明、沈仲圭等老师教诲。
 
  【工作经历】
 
  1975年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
 
  1979年被聘任为主治医师。
 
  1979-1983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事援藏医疗工作。
 
  1984年3月任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
 
  1988年8月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副书记。
 
  1989年被聘为副主任医师。
 
  1994年被聘为主任医师。
 
  1996年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总支书记。
 
  【学术思想】
 
  1、理论上倡导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受前贤提出的“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的影响,认为脾胃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脏腑学说中占有主导地位,更主要的是由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脾属土,心属火,二者为火土相生之脏;脾属土,肺属金,脾肺为母子相生的关系;脾主运化属土,肝主疏泄属木,脾与肝为木土相克之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胆内藏清净之液,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而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的浮华,是脾胃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膀胱将水液气化成小便不仅依赖肾中之阳的温煦,而且必须依靠脾气升清和充养;脾胃居于中焦,化生气血,为三焦气化提供物质基础;脾胃与精主要表现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脾胃与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神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方面;脾胃与气、血、津液生成密切相关,而津液的输布主要依赖脾的转输于全身。所以认为掌握脾胃与脏腑的辨证关系,充分认识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治脾胃以调五脏”和“治五脏以调脾胃”的理论对提高临床疗效将大有帮助。
 
  2、病机上强调升降失司是脾胃病的病机特点
 
  脾胃“位居中洲,以灌四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是脾胃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升降失司是脾胃病总的病机特点。指出脾胃升降失常的病机有如下特点:一是脾气不升常可导致阴火上冲;二是脾气不升,脾不统血,可致呕血、便血等症发生;三是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转输无能,则可导致痰饮、湿、食等病理产物形成,出现多种虚实夹杂的胃肠病症,甚至波及他脏而发生病变;四是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不能化生气血,而渐致气血双亏,精气衰少甚至全身衰竭;五是脾胃升降失常,日久亦可导致眼、耳、口鼻、前后阴发生病变,即“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勇”。在病因上重视寒、食、气等主要病因及饮食、情志对脾胃病的影响,强调治胃贵在通、治脾贵在运、肠病宜脾胃同调。
 
  3、强调“治胃贵在通,健脾贵在运”的治则
 
  认为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滞,一旦壅滞,枢机不制,升降失常,则纳运无能。胃病产生的疼痛、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均由胃气郁滞、失于通降所致。因而临床治胃应以通降为主,通降方能使气滞、湿阻、食滞、郁火等通畅下降,使上下畅通,血络流畅,从而恢复正常的脾胃功能。主张治胃以通降为大法,并非一味单纯地攻泻,而是审因治症,因势利导。病位单纯在胃,则重点治胃,复其通降,若胃病及脾,升降反作,则降胃理脾,二者兼顾。病性属实,则通降为主,当袪邪,不可误补;虚实夹杂,则通补并用,补虚行滞,标本兼顾。提出“健脾贵在运”的观点。“运”者,有运行、旋转、流动之义,动而不息之感。“脾得运则健”,运是脾的基本生理功能,有运则有化,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敷布全身。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运脾法并非一种新创的治法,而是属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之功用。
 
  4、治法上,提出“脾胃病治疗十法”—温、清、消、补、和、疏、润、升、降、通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针对脾胃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寒热错综、脏腑同病等病机特点,提出脾胃病治疗“温、清、消、补、和、疏、润、升、降、通”十法,执简驭繁,提纲挈领,切合临床实用,屡治屡验。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可致寒邪克胃。若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虚寒伤胃。若素体中阳不足,或过服寒凉药物,亦可导致脾阳不振,胃失温养,宜散寒温胃法治之;若五味过极,可致湿热内生,阻碍脾胃。若情志不畅,肝郁日久,气郁化热,可克伤脾胃。若胆腑通降失常,气机不利,胆郁化火,可横逆犯胃,宜清胃安中法治之;若五味过多,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暴饮暴食,朝伤暮损,日积月深,则食滞胃脘,胃气不得通降,致胃气阻塞,胃失和降,宜消积导滞法治之;若脾胃病日久,或反复发作,久病必虚,往往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则脾胃气虚,胃失温养,宜补气健脾法治之;若外感寒热错杂,内伤情志失调,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宜和中醒胃法治之;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宜疏肝和胃法治之;若过食香燥或理气之品,可伤及胃阴,使脾潤不及,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胃络不荣。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火热伤阴,胃阴耗损,阴虚不荣,宜滋阴润胃法治之;若素体脾虚,或饮食、思虑、劳神伤脾,则脾虚失健,胃气失和,谷气不盛,摄纳不力,气血生化乏源,形神惫矣,宜升清益胃法治之;若脾胃虚弱,脾阳不足,胃失温阳,或胃亏虚,胃失濡养,或肝郁胆火,横逆犯胃,均可进一步加重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宜降逆调胃法治之;若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土壅木郁,以致胃气阻滞,气为血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宜化瘀通络法治之。以上十法,临床可一法独施,也可数法兼用,常收到卓越效果。
 
  5、对久泻诊治强调宜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在当前条件下,急性腹泄病人,大多就诊于西医,乃至久泄不愈者,始求治于中医,故临证时多见慢性泄泻患者。经研究提出慢性泄泻,病程日久,每因饮食、劳累而诱发。久病属虚,此为常理,医家屡用温补之剂,病者日进鱼肉之食,往往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久泻之人除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少气纳差、脘腹胀痛之外,常兼夹有胸胁痞闷、嗳气嘈杂、肠鸣腹痛、大便不畅,大便中夹有垢腻或不消化物等症。在治疗上不宜纯用温补,宜先消后补,先投疏导通利之剂以调理中焦气机,涤除肠间积滞,使食积、痰湿、气滞、瘀阻等邪有出路,待食纳渐增,精神转佳,腹痛日减,大便爽利,中无粘腻,再予补胃健脾和中诸法。
 
  6、重视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
 
  情志失调是脾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有“思伤脾”、“怒则气逆”等记载。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也重视精神方面的致病因素,观察到这类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不稳的情志反应。因此,认为临床上对脾胃病人加强精神调护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临证时重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对他们不利于疾病康复的情志予以开导,对他们的要求,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前提下,尽量给予满足。
 
  7、擅用经方、数方合用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机制常常合方使用,并形成“肝脾(胃)同病,四左金陈”较为固定和成熟的治疗方法。
 
  8、重视饮食调理对治疗脾胃病的辅助作用
 
  在脾胃病的辩证论治中,饮食调理亦具有首先要的作用。《内经》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谨和五味”、“食养尽之”的理论均强调了这一点。对脾胃病人加强饮食调理,不但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更好地配合治疗,此外也包括了“食养”和“食疗”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在饮食指导上主张饮食宜淡,饮食宜少,饮食宜缓,饮食宜洁,饮食宜软,饮食宜温,饮食宜鲜,饮食宜精。在饮食调理中注意病人功能强弱和保护胃气。一些重症恢复期,胃气初复,或湿滞未尽,如贪口福或急于求补,均可导致“食发”,因此,在疾病的后期一定要仔细观察病情,视脾胃功能恢复情况,谨慎采用膳食养病。
 
  【科研成果】
 
  制成“十三味和中丸”、“结肠宁”等院内制剂,目前已通过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获得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
 
  此外还创制了新药,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马氏和中丸”、治疗消化系统各类验证的“蒲公英汤”等。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
 
  【学术兼职】
 
  曾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顾问
 
  安徽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
 
  【社会活动】
 
  1、1985年,组织招收“宁夏大专班”,亲自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培养中医药医疗专业技术干部70余名。
 
  2、多次举办“马骏主任医师脾胃病临床经验”学习班。
 
  【出版著作】
 
  参与编写《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肠胃病学》,《路志正医林集腋》,《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等著作。
 
  【主要论文】
 
  1.李学军,刘礼梅,吴婧,龙小娜,陈亮亮,孙建,高翔,俞红五,储浩然,马骏.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05):51-53.
 
  2.曾永蕾,马骏,储浩然,李学军,汪瑛.疏肝平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04):35-36.
 
  3.马骏.痢疾验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04):19-20.
 
  4.储浩然,马骏,孔红兵.针药并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03):25-26.
 
  5.储浩然,马骏,孔红兵.加味归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作用的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06):440-441.
 
  6.马骏.泄泻证治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01):34-35.
 
  7.马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辨证论治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01):28.
 
  8.马骏.蒲辅周治疗“周期性发烧”一例报告[J].安徽医学,1977,(02):61-63.
 
  【传承图谱】
 
  王焕章、张琼林、杨开林、蒲辅周、路志正、刘志明、沈仲圭→马骏→张闻东、储浩然、孔红兵。




































  • 钱平================================== 03-23
  • 孙广生================================== 03-23
  • 欧正武================================== 03-23
  • 杨永华================================== 03-23
  • 李家邦================================== 03-23
  • 秦昌国================================== 03-23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