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中医保健 >

成语里的中医徐文兵:痰迷心窍一吐为快

作者:徐文兵 发布:2022-10-14 16:5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阅读:



成语里的中医徐文兵:痰迷心窍一吐为快
 
  食管黏膜、胃黏膜和气管、支气管黏膜分泌的黏液,生理状态下具有保护黏膜组织器官的作用。当这些黏液以及体液、细胞液、淋巴液变得浓稠,甚至形成半固体的时候,被称为痰涎。
 
  一、分泌痰涎的原因
 
  痰涎分泌分应激、被动分泌和主动渗出。应激、被动分泌就是因外在环境恶劣,人体被迫分泌黏液以求自保。主动渗出则是自身营养过剩,通过渗出黏液排痰来自我保护。
 
  诱发人体生痰的外因,首先是空气污染,其次是饮食不卫生。此外,饮食过饱会导致胃壁蠕动迟缓呆滞,导致胃内黏液上漾,这也是生痰的一个原因。再就是吃了高蛋白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唾液变得稀薄,睡觉会流口水,舌头胖大有齿痕。人体营养过剩,会导致痰湿体质。痰湿体质人群在生活中应当适当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多营养物质,特别是助长痰湿的牛奶、水果、冷饮、啤酒、海鲜等食物。
 
  二、百病多因痰作祟
 
  痰涎既是病理产物,又会变成致病原因。中医认为痰生百病、怪病多痰,也就是说人体内的痰液一旦影响了津液的代谢循环,堵塞经络,便导致发病千奇百怪、症状各异。
 
  比起有痰能吐出、有涎能流出,有痰涎而不能排出造成的危害更大。比如咳嗽、哮喘发作的病人,如果能将痰涎黏液咳出则预后佳。若痰液不能分泌渗出,则会形成黏膜下水肿,如果堵在咽喉和气管,便会被憋死。这时需用激素喷雾急救以迅速消除水肿。尽管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但救命要紧,情况更严重的就得切开气管插管了。
 
  痰饮一旦产生,便能流窜全身,停聚各处,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停留在肺,则出现喘咳、胸闷、咯痰;停聚于胃,会致脘闷痞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流于经络筋骨,可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痰核瘰疬,阴疽流注;痰饮上扰,可致眩晕、昏迷;痰气凝郁于咽喉,则咽部不适,常有如物梗喉感;饮停胸胁,可见胸胁胀满、咳嗽引痛;若留聚肠间,则肠鸣,甚至便溏腹泻。可见其害甚多,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说。
 
  三、心的外窍应是咽喉
 
  心窍俗称“心眼儿”,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迷。国人善用有形的躯体代指无形的心理,比如用七窍通达代指聪明。此外,心肠热,代指为人处事热情;心肠软,代指人的性格柔和。说人痰迷心窍、猪油蒙心、一窍不通等,其实都是在描述心理问题。按照“身心不二”理论,则身心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心开窍于舌”,中医看病时要看病人的舌头,以判断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我个人认为,心的外窍应该是咽喉。感冒控制不好就会诱发心肌炎、心包炎等,在这一点上,中西医是有共识的。本文说的痰迷心窍,指血液黏稠蒙蔽于心的内窍,可见胸闷、胸痛、心悸。也指体液黏稠、蒙蔽于心的外窍咽喉,可以导致喑哑、失声、失眠、神昏,甚则狂癫。
 
  我们中学时都学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范进中举之后,因狂喜导致痰迷心窍,最后被他岳父胡屠户打了一巴掌,吐出一口痰后就清醒了。这就是解决痰迷心窍的办法之一:一吐为快。平时如果觉得胸中憋闷、如鲠在喉,很可能就是痰涎憋的。可试试按摩天突穴,若能将黏痰吐出,则会觉得心中敞亮清爽了。临床上,中医还有很多药物能化痰开窍,如远志、石菖蒲、皂荚、桔梗麝香、苏合香等。




































  • 钱平================================== 03-23
  • 孙广生================================== 03-23
  • 欧正武================================== 03-23
  • 杨永华================================== 03-23
  • 李家邦================================== 03-23
  • 秦昌国================================== 03-23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