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聚焦中华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论语》聚焦中华文化典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播出日期:2021-06-13
专家学者:蒙曼、鲍鹏山、杨朝明、郑任钊
表演嘉宾:王绘春(饰孔丘)保剑锋(饰端木赐)王仁君(饰颜回)高晓攀(饰仲由)许文广(饰郑玄)等。
【节目介绍】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
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于2021年2月12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网友点评】
知乎网友简评《典籍里的中国·论语》智者说
昨日下午偶然打开电视,在央视第一频道看到了《典籍里的中国·论语》。如今的电视制作技术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将一部中国古代典籍,在场景上演绎得典雅、恢弘与大气。此类节目,对于让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努力。然而,从节目制作的内容上,我觉得还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一,《论语》中开头的几句话,反反复复地重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没有去刻意去数,总之是很多遍。如果一句话在文内很重要,重复几遍是没问题的,但是重复多了,便令人感到絮烦了。更何况,这几句话并非《论语》的精髓。尤其是“学而时习之”恰恰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软肋”。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像孔子那样强调学习。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正是这种你教我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教育形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上看,在儒学内部,孟子的思想成就显然是高于孔子的亲传弟子的。孟子之所以被尊为孔子之后的“亚圣”,与他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从东汉开始,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家的“禅悟”,对于中国教育思想构成了一种补充。当然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构成了一种补充。发展到宋明时期,有了陆王心学,中国哲学的认识论以及教育理念,才算是两端兼顾、基本完善。
第二,典籍中许多的话。很多都是经典。单独突出某句话,反复强调某句话,要注意制造出必要的语境。没有必要的语境,虽然贵为经典,其实都是不抗推敲的。真理是圆融一体的,某句话,某个意思,活在一个完整的系统阐述之中。脱离这个系统,就可能显示出另外谬误的一面。一句话在一个完整的系统阐述中是活的真理,脱离这个系统便成了僵死的教条。就像一头完整的猪,它那四肢在活的猪身上叫猪腿,如果被人称作“肘子”的时候,已经改变了性质,不再是鲜活的猪腿了。
第三,从整部作品看,似乎孔子已经为我们后人找到了通向大同世界之路。培养起众人的仁爱之心,世界便进入了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周游列国,似乎也是“大道”在胸。这种创作意图,似乎突出了作为思想家的孔子的伟大,已经为我们找到了通向理想社会之路。其实是一种误导。孔子指出的这条路,未必能够引导我们一劳永逸地步入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固然需要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与完善,但是,道德建设的任务对于每代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是一代一代可以积累叠加的。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sjy/90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