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古今名医 > 现代 >

王翘楚

作者:古今名医 发布:2022-04-08 12:23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王翘楚
 
  王翘楚(1927.2—),男,江苏省海安县人,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
 

  曾师从江苏南通名中医陈树森学习中医,后毕业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曾任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副科长、副处长、正处调研员等职。是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诊治范围】
 
  老年精神抑郁、失眠症、焦虑、硬化性脑萎缩、血管性头痛、小儿夜啼等内科杂症。
 
  【教育经历】
 
  1944—1947年从师江苏南通名中医陈树森学习中医。
 
  1948年获民国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52—1954年上海市医学进修班毕业(中学西)。
 
  【工作经历】
 
  1947年开业行医。
 
  1952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后改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中医科主治医师。
 
  1958—1987年任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副科长、副处长、正处调研员、副主任医师。
 
  1991—2011年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学术思想】
 
  1、从临床调查研究入手,明确中医失眠症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1988年秋,王老从肝炎恢复期门诊中诊治到一些失眠症病人,发现人群失眠症发病有发展趋势,而医疗市场以西药安眠药为主,发生不少副作用来求治于中医药。从而设立失眠专科门诊,按一般传统以“心主神明”为指导,认为失眠主要始于心神不安,神不守舍所致。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均以从心论治为中心,旁及肝、脾、肾,再分虚实,有邪与无邪等证,采用黄连阿胶、枣仁安神、半夏秫米、归脾丸、交泰丸等方药,发现其临床辨证和上述方药常与当今失眠症临床特点不尽相符,其疗效也不够理想,从而认识到面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失眠症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症状、证候特点必然与过去有所不同。再从长期以来,中西医界对失眠症的临床研究不够重视,认为仅是一种症状,不是病或常多诊断为神经衰弱,给点安眠药,或给些养心安神或补肾中药,就可以了。从这两方面问题出发,王老对当今失眠症从社会发病因素、临床症状、证候特点和古今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
 
  1993年到2001年王老带领学生采用临床病人相关因素登记表的方法,先后调查三批3830例病人,通过边调查,边研究,逐步发现当今失眠症发病因素复杂,体质因素是基础,多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惊吓等诱发,再有因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并发,还有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的干扰,为数也不少。再从临床病人出现的症状、体征和辨证证候特点来看,我们又发现当今失眠症临床上存在6多6少现象,即精神亢奋者多,精神衰弱者少;气血旺盛者多,气血虚弱者少;无外邪感染者多,有外邪感染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夹杂疾病者少,中医辨证实证者多,虚证者少。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当今失眠症病人有五大发病因素和6多6少的临床发病特点。再从国外对失眠症研究的进展来看,近十几年来,国外对睡眠疾病基础理论的研究正在兴起,药学研究还停留在筛选寻找化学药品,而临床研究除对相关的呼吸暂停综合症研究进展较多,以及失眠症的定义、诊断和量表的制定外,其他内容较少。针对上述这些临床现象和特点,以及国外对失眠症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从而明确了我们研究的主攻方向目标,必须扬长补短,认真研究中医理论对临床诊治失眠症的指导作用,同时吸取国外研究新成果,补我之不足,以求在继承前人临床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争取有所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提高。同时,要加强方药研究,争取从临床辨证论治中筛选基本方药与实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更有效的新方药,并以单味药带动复方研究,筛选新的单味中药和组合新的现代复方中药。这样从多方位、多途径调查研究入手,使我们在十几年内逐步了解到当今失眠症的诸多特点和临床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2、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诊治以失眠症才能求其本
 
  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是指导当今失眠临床诊治规律的最根本的理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内经金匮真言论》中也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黄昏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古人从宏观思维角度对人与自然界阴阳运行消长规律的关系论断十分精辟,它与现代生物学对“昼夜节律”(生物钟)的研究是一致的,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揭示。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生存健康。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入夜则寐,入昼则寤”,才能保持健康的体质和功能。顺之则生,逆之则害。
 
  当今失眠症为什么发病日趋上升王老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人类不尊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以致时间日久,不仅睡眠功能打乱,而且由于失眠引起其他多脏器能功紊乱,甚至引发多种器质性疾病。多年来,王老在诊治失眠症临床实践中十分强调尊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医嘱病人一定要早睡早起,一般以晚上9点至5点或10点至6点为正常睡眠时间,而其中10点至3点则又是人的最佳睡眠时间,符合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也符合现代脑电图深慢波睡眠的最佳时间。如果确因工作繁忙,不能满足正常睡眠时间,丢失了10点至3点部分最佳时间;有条件午睡半小时大有好处,可补夜睡一小时,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王老认为提倡这样的作息时间可能是控制当今失眠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王老在临床中以这个基本理论观点和做法指导病人,已成为与病人的共识,不少干部、中壮年企业家、经理等由于长期夜生活过多,违反客观存在的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发生的失眠症及其相关内脏功能紊乱性疾病,有的经其讲解上述发病原理及其相关防治康复方法,再予从肝论治方药后,对于一些未服过西药安眠药的病例,一般均能较快治愈。这一临床事实,使我们深刻体会当今失眠症的临床实践,必须强调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才能治病求其本。
 
  王老认为,《内经》中多次强调“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灵枢逆顺肥瘦》),才能长久地传于后世,并指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天人相应”思想正因为“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经历了“应于人”、“验于今”的实践检验,才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它指导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掌握了它的基本思想的人,也完全能够运用现代关于“天”的科学知识,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天人相应”作为一种方法论,要求不仅要研究人,也要研究人生活在其中的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求从人和天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3、提出“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的新观点,指导临床实践
 
  “脑为元神之府”,中医古籍文献早有记载,但明确应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者尚少。王老从当今失眠症的发病因素调查及其临床诸多症状表现来看,失眠症多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惊吓等因素而诱发,轻者夜难入眠,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梦易醒,甚则彻夜难寐,时间日久或治疗不当,则周身气血逆乱,影响心、肝、肾、脾(胃)肺等脏腑功能,或加重相关脏腑旧恙复发,临床症状、体征更加复杂化。为了寻其病因,调其气血,使之早日恢复睡眠正常功能,又有利于相关脏腑旧恙复发的治疗和康复,我们认为失眠症的发病原因主要在脑,不在心。从临床症状、证候来看,实源于脑,表现于肝,再波及于心及其他诸脏腑。古人对于脑与心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开始由于解剖学的局限,对脑的生理功能认识不多,而对于心的了解相对多一些,有可能直观心主血脉,而通达全身的情况,再加当时哲学思维方法来分析判断,从而认为人的精神意识主要在心,源于心,再波及其他脏腑,故把心比象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为五脏之首。并以此理论为指导,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总结实践经验和有关药学理论研究,从而逐步形成体系,沿用至今。几千年来,这一理论学说,对指导中医药学的发展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脑与心的认识,也必须有不少新的认识与前人的认识不同,如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王清任都先后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人之记性在脑”的认识,再加明清以后,西方解剖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的发展,已更清楚地认识到脑与心的关系,脑居于中枢地位,主宰精神意识,心主血脉,供血于脑和其他脏腑四肢百骸。所以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近几年来,西医和中医实际上逐步求同存异,已成为历史事实。我们认为在今后中西医的学术发展中,并不在此争议,而是在如何抢占尚未认识的空白地区和高地,谁能首先攀登高峰,有所新发展,新的发明或新的创造,才是真结所在。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这20年来,王老在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提出“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的新观点,把“脑”提到五脏之首,居中枢地位,其精神意识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肝主情志的生理病理活动表现基本一致,而与心主神明的生理病理活动表现一致者少,其心主血脉的生理病理活动表现,则十分肯定,为大家所公认。发现失眠症在临床上的症状、证候多表现于肝,因情志而诱发,再波及于心,或其他相关脏腑,以致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临床症状、证候表现多样复杂。分析其主要原因均源于脑的正常生理心理活动功能受到干扰,而首先表现于“肝”,再波及其他脏腑功能紊乱或旧疾复发,故立从肝论治,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以治“肝”为先,实质即治脑为先,同时,顾及其他相关脏腑病变。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比过去从心论治立法处方用药的疗效确有所提高。
 
  王老认为,“脑主神明”学说尚在初步形成阶段,在理论上还要加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落实于临床。只有正确认识脑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神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感悟“脑主神明”的涵义,才能体现出“脑主神明”理论的价值。近年来,西医和中医实际上逐步求同存异,已成为历史事实。中西两种医学都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断发展,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本身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历史。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发展是目的。在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再有所新的认识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光大。是承前启后的开拓、发扬和创造,只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运用正常的思维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求真务实,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中医理论只有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与实相符、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向前发展。
 
  4、创“五脏皆有不寐”,立“从肝论治”法
 
  不寐,古籍文献记载多以心主神明为中心,而涉及肝、脾、肾相关脏腑证候而立法处方用药,临床辨证常见因心不藏神,则神不守舍而致不寐,或因心神不安而致肝郁化火,或因心血不足,脾不统血或运化失司,则表现心脾两虚,或因心火过旺,肾水不足,而水不济火,则出现心肾不交,而历代文献尚未见记载因心神不安而波及肺的证候表现,也无这一方面基本方药。我们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常因感冒热退后,未能很好休息或因情志不悦而致呛咳无痰,数月不愈,并夜难入眠,或早醒,烦热阵作,临床表现既有外感余邪未清,又有肝郁阳亢化火,反侮其肺金,致肺失清肃,则呛咳不已,经久不愈。这些病情服宣肺清热或滋阴润肺之剂常不见效。王老根据上述病因病机分析,常采用平肝解郁活血安神兼清余邪之剂多收良效。故在临床辨证中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观点,并形成以肝为中心而波及其他脏腑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和五脏不寐证候分型论治方案。如肝病(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发病之后,由于情志不悦而并不寐者多见,则按肝病不寐论治;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等)患者,常因“胃不和则卧不安”或“寐不安则胃不和”,则按胃病不寐论治;脾虚(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腹泻)患者,常因腹泻早醒,或早醒腹泻,互为因果,则按脾虚不寐论治;心病(冠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患者,常因情志不悦或精神过劳,或感冒后复发胸闷、心慌、心悸、早搏、心动过速等,并严重失眠,则按心病不寐论治;肾虚(女性尿道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腰酸乏力,尿频,尿急,或失控,尿常规(-),或于绝径前后出现时烘热、自汗、心烦易怒、面色少华、眶下灰暗色斑,常并严重失眠者,则按肾病不寐论治;肺病(燥咳)患者,常因感冒后未能适当休息和治疗,再加情志不悦或精神过劳,而致呛咳阵作,并严重失眠,缠绵数月不愈,则按肺病不寐论治。其基本方均以平肝、疏肝、清肝或养肝为主药,再按不同脏腑疾病兼证加减应用,从而收到较好疗效。辨证明确、立法清晰、方法简便、重复性好,有利于规范和学习推广应用。
 
  5、坚持中医药特色,建立专科评价体系
 
  在现代中医药新学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在继承创新中是不是能坚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以中医药为特色,解决临床常见疑难病症;一个是能不能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以有利于考核和规范。十几年来,王老根据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在临床上坚持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解决常见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疑难疾病问题,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不用西药安眠药或其他镇静药。一般来说,除严重精神抑郁、焦虑症外,如未用过西药安眠药,其疗效均较好。对已经用过安眠药或抗精神抑郁、焦虑药有副作用和依赖性,临床症状复杂而求治于中医药者,则允许病人在服中药期间保留一段时间西药,采取逐步递减的方法使之渐渐减少西药剂量或戒除西药安眠药。从而达到解除西药的严重副作用和依赖性的困扰,并恢复正常睡眠功能。王老采用引进与自己实践相结合,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套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得到中西医专家同行的认可。这套评价体系于1999年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卫生局委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对落花安神合剂作临床验证时采用后,结果:专家们一致认为改进的SPIEGEL量表和中医证候量表不仅可作为失眠症的诊断辨证评价,还可以作为疗效评价。方法简便,操作可行。在此基础上,2001年又承担了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中医失眠症诊疗标准规范化课题,2004年2月上海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三年建设验收,从肝论治诊疗方案和诊疗标准进行成果鉴定时,专家鉴定委员会也一致认为这一中医失眠症诊疗方案和质量评价标准,具有较明确的合理和科学的规定以及浓厚的中医特色,实用性较强,有推广应用价值。
 
  6、加强“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研究
 
  (1)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王老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中医证候研究应该是随着人类社会、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可以这样说它是永远没有止尽的。因此,中医证候诊断必须随着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历史证明抓住这一承前启后关键课题,它就可以带动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从而加快中医药整个发展的步伐。从临床医学研究来看,中医的理论、方药等只有通过临床研究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生命力。中医证候研究是临床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上联理论,下联方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是抓中间带动两头的好课题。所以说它是中医临床科研的关键。
 
  (2)辨证与辨病结合重点是不断突破未知的病和未知的证
 
  王老认为,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无止尽的,因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必须要发展,它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提出新的诊治、预防、康复方法自然也是无止尽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对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也应该这样,要不断从辨证中求未知病,从辨病中求未知的新的证,这样辨证与辨病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同步发展。十余年来,我们通过对不寐证(失眠)从原西医一般认为失眠仅是一个症状或简单的诊断神经衰弱,到与世界医学关于睡眠和觉醒研究相同步,从临床研究角度,采用改进的SPIEGEL量表检测评分,按6项内容(即: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做梦情况、睡眠深度、醒后感觉)检测评分≥9分为失眠,≥12分为失眠症。再按失眠症严重程度分:≥12分为轻度失眠症;≥18分为中度失眠症;≥24分为重度失眠症。这样把失眠症状与失眠症区分开来,使失眠症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病。这种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在其他不同躯体或其他精神疾病同时发生。临床上大量事实表现如果能把失眠症作为第一诊断,同时兼顾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统筹考虑辨证论治,其结果不仅失眠症治愈或缓解,其他相关疾病也会相应缓解或稳定、治愈。如更年期综合证,绝径后常患严重失眠,一夜睡2-3小时,烘热自汗阵作,心烦不安,尿频难控。妇科检查:血雌激素偏低,以雌激素+安定类或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不佳。以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经SPIEGEL量表检测评分12分,我们诊断:(1)失眠症(2)更年期综合证。辨证:肝亢肾虚证。予平肝补肾活血安神法,采用天麻、钩藤、龙骨、牡蛎、仙灵脾、郁金、赤白芍、合欢皮等颇收良效。不仅失眠症很快改善,烘热自汗、尿频难控等更年期综合症症状亦即止。这就是我们注意在临床辨证中发现一个新的病的概念。而从失眠症研究中又始终注意到病中求证,又不断发现新的证的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发现了肝亢肾虚和肝郁犯肺、犯心新证型。从而扩大了中医药临床的适应症,又提高了疗效,并逐步总结形成了一套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临床辨证论治诊治方案。有利于他人重复、规范和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要不断突破未知的病和未知的证。这样中医临床研究就能不断提高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水平,并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药学研究提供临床资源和条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3)证中求病,病中求证,可以不断发现新的病和新的证王老认为,过去肾虚、血瘀、脾虚证的研究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中医对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疑难疾病的研究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0余年以前,无论中医、西医对失眠的认识和处理方法都是比较笼统而表浅的。西医多把失眠症视为小病,常多作为一个症状,或诊断为神经衰弱,并与其他疾病不甚相关而相对孤立地处理。而中医古籍文献记载“不寐”,也仅从心主神明为中心,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相传沿用至今,确实发展较少。疾病在发展,无论中医、西医都必须发展。针对当今失眠症临床的特点,这十几年来,王老对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从整体出发,采用于辨证中求病和辨病中求证的思维方法,把临床失眠病人出现的诸多症状作为基础信息,然后在诸多症状信息基础上按中医辨证思维方法作出客观辨证,不为常规、规范上制定的辨证分型所局限,而是以实际客观存在的临床诸多症状为依据;通过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临床大样本调查和疗效统计分析,发现当今失眠症临床有五大发病因素和6多6少的特点,从而立从肝论治法辨证论治,实事求是地作出中医辨证分6个主要证型和相应的立法处方用药。既显著提高了诊断、辨证水平,又提高了临床疗效,从而发展了中医对失眠症理论上的认识,提出了“五脏皆有不寐”新的学术观点。
 
  【科研成果】
 
  1956年首创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取得成功,打破当时西医外科绝对手术观点,后被多部急腹症专著、《中医方剂学》入编,推广应用,至今仍为阑尾炎、阑尾脓肿保守治疗的一种有效方药,并扩大应用于妇科盆腔炎亦有较好疗效。
 
  1995年,萱草花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花丹安神合剂治疗失眠症临床前研究获上海市科技成果证书。
 
  2004年,落花生枝叶药材标准研究获上海市科技成果证书。
 
  2004年,含花生叶提取物的制剂及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2006年,花生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2006年,一种具有平肝活血安神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2011年一种抗抑郁药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郁Ⅱ号)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通过。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王翘楚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获第一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
 
  【获奖情况】
 
  1956年曾被评为上海市徐汇医院院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表扬。1960年、1988年在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工作期间二次被评为优秀党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为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1993年10月卫生部颁发从事医政管理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2000年12月国家二部一局颁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荣誉证书。
 
  200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发“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成果奖励证书,并获得上海市中医医院奖励和表彰。
 
  2007年国家二部一局颁发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证书。
 
  1987年上海市卫生局颁发萱草花治疗失眠症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科研管理思路与方法成果奖励证书。
 
  1989年上海市卫生局颁发“在针刺麻醉研究工作中成绩显著”荣誉证书。
 
  2003年上海市中医医院颁发成立“王翘楚老中医工作室”荣誉证书。
 
  2007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王翘楚同志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优秀指导老师荣誉证书。
 
  2009年1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高级荣誉会员称号”荣誉证书。
 
  2010年获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荣誉会员称号。
 
  2010年12月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王翘楚同志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荣誉证书。
 
  2015年获上海市医师协会“仁心医者”特别荣誉奖。
 
  2016年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医德标兵”。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学术兼职】
 
  曾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组成员
 
  全国针刺麻醉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组织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秘书长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会顾问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顾问
 
  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
 
  辽宁中医学院科研顾问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家顾问团顾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科研顾问
 
  上海市振兴中医药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
 
  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科研顾问
 
  【出版著作】
 
  《中医科技管理学》
 
  《医林春秋——上海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史》
 
  《中医药科研方法》
 
  【传承图谱】
 
  陈树森→王翘楚→许良、许红、苏泓。




































  • 郑建民================================== 03-15
  • 王自平================================== 03-15
  • 李鲤================================== 03-15
  • 毛德西================================== 03-15
  • 张东岳================================== 03-15
  • 吕靖中================================== 03-15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