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中医徐文兵:讳疾忌医
成语里的中医徐文兵:讳疾忌医
讳,有隐瞒、避讳、忌讳的意思,反正就是不想公开、不想谈。“讳疾”还有一种可能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而是偷偷去治疗。
但“讳疾忌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隐瞒或拒绝承认自己有病,同时又不让医生治疗,就是在“沿着死亡的道路狂奔”了。
一、历史上著名的“讳疾忌医”案例
中医强调“身心不二”,患者之所以会有“讳疾忌医”这种病态的、不可理喻的心理,是因为其生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严重到夺人魂魄,扰乱心神,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恋邪”或“失神”,属于病入膏肓、邪入骨髓,乃司命之所属,无奈何的事情。
历史上最著名的讳疾忌医的故事,讲的是扁鹊和蔡桓公。这个故事分别被《韩非子》和《史记》记载。中学课本里选的是《韩非子·喻老》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韩非子对此事的评价是:“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史记》叙述这个故事后,并提到:“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早)从事,则疾可医,身可活也。”且继续往更深层次进行了评论,提出了著名的“六不治”理论,其中第一条就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一般来讲,位高权重的人常过于自信自负,加上心火上焚,心神外越,对自身的病痛基本无感。碰上见微知著的良医来进行善意的规劝,不仅不信,反而怀疑有阴谋论。骄横惯了再加上恣意妄为,别说不同意让医生诊治,即便同意诊治也很难遵从医嘱改变生活恶习。
二、扁鹊见的桓公是43岁病亡的田午
再“八卦”一下,有关“讳疾忌医”的这个故事,《韩非子》和《史记》两个出处记载的情节内容大同小异,但比较明显的一点区别是,韩非子说扁鹊见的是蔡桓公,而司马迁说扁鹊见的是齐桓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到底是寓言还是史实?
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时,分为五个不同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爵位是侯,所以他们的历任国君都世袭齐侯。国君死后会有谥号,谥号中统称为“公”,提升了一格。我们所熟悉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其实是死后的谥号,如果按照爵位称,应该叫“齐侯”。所以,齐桓公和齐桓侯其实是一个人,只不过按照谥号和爵位叫法不同而已。
大家都知道齐桓公不听管仲生前的规劝,轻信奸佞易牙等人,最后是被活活饿死的。所以齐桓公并不是因“讳疾忌医”而死的,也就是说,扁鹊见的肯定不是齐桓公。
齐国本是姜子牙后裔的姜姓,田家做大。在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国君,后得到周天子册封齐侯,从此齐国改为田姓。历史上为了区分,分别称为姜齐和田齐。
田齐也出了一位齐桓公,两者相距约300年,他就是田和的儿子田午。田午弑兄篡位,成为田齐的第三位君主,《竹书纪年》将他称作田侯午,《史记》等后世史料将他称作“田齐桓公”,完整谥号为“孝武桓公”“田齐桓公”,单字谥号为“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齐的齐桓公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古代称呼中,又常常以地名相称,比如魏国,在迁都大梁之后,也叫梁国,所以历史上魏惠王也称梁惠王。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因而韩国又称郑国。田午曾迁都上蔡,故而历史上也称蔡桓公。
所以,扁鹊望诊的那个蔡桓公,就是田午。他二人见面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57年,即田午在位的第18年,之后不久,田午就病死了,享年43岁。
都说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寿命短,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不是没有良医,而是患者讳疾。
- 上一篇:成语里的中医徐文兵:心力交瘁心力透支
- 下一篇:成语里的中医徐文兵:没齿难忘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zybj/202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