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中药知识 > 白芥子 >

《中华本草》中记载的白芥子

作者:中药知识 发布:2020-12-24 15:14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中华本草》中记载的白芥
 
    【拼音】BáiJièZǐ
 
    【英文名】WhiteMustardSeed
 
    【别名】辣菜子
 
    【出处】出自《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apisalbaL.
 
    【采收和储藏】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实大部分出现黄色时割下全株,后熟数日,选晴天晒干,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每1hm2产7500kg左右。
 
    【原形态】白芥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壮草本,高40-120cm。茎直立,具纵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叶互生。质薄,具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现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5cm,宽2-3cm,顶裂片大。有侧裂片l-3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数渐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牛;萼片小4,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5-9.5mm,短雄蕊长6-6.5mm;雌蕊l,子房长柱形,长9-10mm,密被白争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长2-2.5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角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子近球形,淡黄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部】原产于欧洲。我国辽宁、山西、新疆、山东、安徽、四川、云南多有栽培。
 
    【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1.气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
 
    2.整地:在土壤干湿度适度,表土略呈白色时,深耕耙细,至播种前翻耕耙细整平,开设排水沟。育苗移栽的并须作好苗床,以1.4-1.5m宽为宜。
 
    3.苗高3-4cm时,即行匀苗补苗。除草三次。并结合施肥。人畜粪2000-4000斤/亩。
 
    4.种植:在寒露与霜降时,直播或移栽。
 
    5.病虫害防治:对菌核病及白锈病,除在播种时以盐水浸种预防外,初期查喷洒波尔多液,并拔除病株后,撒石灰消毒。
 
    【性状】性状鉴别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淡黄白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浸水中膨胀,去种皮可见2片肥厚的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折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最外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粘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下皮1-2列细胞,壁薄;栅状细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l/2处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细胞呈颓废状。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于叶发达,细胞内含糊粉粒和油滴。
 
    【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白芥子甙(sialbin)。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siapine)和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毒性】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别为134,81及128mg/kg。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固体氢氧化钠1粒,酒精灯上灼热,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2)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样品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辛;温
 
    【归经】肺;肝;脾;胃;心包经
 
    【功能主治】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治喘咳宜敷贴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饮。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各家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摘录《中华本草》




































  • 张珍玉================================== 02-21
  • 隗继武================================== 02-21
  • 周翠英================================== 02-21
  • 郑建堂================================== 02-21
  • 吕兰凯================================== 02-21
  • 田文================================== 02-21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