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中医胡水勋:温肾三草二藤汤治疗膝痹
广东省名中医胡水勋:温肾三草二藤汤治疗膝痹
胡水勋,广东省名中医,惠来县慈云中医院内一科(广东省中医特色脑病专科)主任,内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胡水勋主任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郑某,女,时年54岁。
患者因右侧肢体无力、活动障碍2个月,伴情绪低落20天来诊。患者于2个月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言语不清,在外院诊断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仍有右侧肢体乏力、麻木和活动不利,继续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药物治疗。患者因肢体活动不便,羞于见人,又恐病难治愈,于20天前逐渐出现情绪低落,不与人交流,悲伤欲哭,不思饮食,遂来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右半身不遂,精神抑郁,悲伤欲哭,忧思多虑,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胸胁胀痛,心烦,善忘,舌质紫暗苔白边有瘀点,脉弦。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为28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中风、郁证合病。
西医诊断:脑梗死后抑郁状态。
辨证:肝郁血瘀证。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自拟郁舒血畅饮。
【随诊过程】
二诊:
药后精神好转,不再悲忧善哭,纳食、乏力有所改善,但觉胸中闷塞,舌淡紫苔薄白边瘀点,脉弦细。药已中效,上方去郁金加枳壳以宽胸理气。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香附8g、枳壳15g、素馨花20g、合欢皮15g、石菖蒲10、炒酸枣仁20g、红景天20g、当归10g、水蛭10g、甘草5g,10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三诊: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言语增多,交谈中亦可见轻松之态,右侧肢体无力明显改善,睡时易醒,无胸闷,舌淡红苔薄白,舌边瘀点变淡,脉细。上方去香附、石菖蒲以防辛温香燥伤阴耗气,加夜交藤、黄芪以养心安神、益气通络。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夜交藤15g、枳壳15g、素馨花20g、合欢皮15g、炒酸枣仁20g、红景天20g、当归10g、水蛭10g、黄芪60g、甘草5g,10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同时加强康复锻炼。
四诊:
心情愉悦,纳眠可,二便调,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为12分。
给予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并嘱患者主动参与交流,保持心情情绪舒畅,适当进行运动。
按语:
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后抑郁症属于中医郁病的范畴。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因有忧思恼怒,情志过极,五志所伤。这些也正是郁证发生的诱因。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中风病虽以虚为本,然而必有痰、瘀、积、热、郁诸邪内攻,即使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仍然有经络不通、瘀血、痰浊阻滞等病理因素存在。而病后患者心理上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患的疾病,更容易出现肝气郁结,气机郁滞,使上述病理更加严重;而瘀血、痰浊又可以阻碍气机,二者相互影响。可以说中风病之病因、病理与郁证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郁证发病的基础。《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及《内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既必及血,终乃成劳。”,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本病主要病机,临证以肝郁血瘀型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方中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素馨花、合欢皮、酸枣仁、石菖蒲疏肝理气、舒郁醒神;红景天、当归、水蛭活血化瘀、畅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柴胡、酸枣仁、合欢皮、素馨花均有镇静、安神、抗惊厥作用;石菖蒲具有胆碱能样效应,可改善脑内5-HT水平;何永梅等经药理实验证实柴胡、石菖蒲有明显的抗抑郁活性;合欢皮水解提取物对“行为绝望”动物模型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故诸药合用,共奏郁舒血畅之效。即可解郁证之气滞,又能除卒中之血瘀,具有治疗脑梗死并抑郁症的双重作用。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yaofang/202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