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从历史角度分析中西医发展过程西医靠工业革命

作者:果盛教育 发布:2021-08-27 17:38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从历史角度分析中西医发展过程西医靠工业革命
 
    我完全同意陈院士的报告,陈院士所说的传统医学需要创新和发展,又提出了各个不同领域传统医学的多元化模式。我是一个老中医,我认为中医是该变一下了,也到该变的时候了,我看如果不变是不行了。——裴正学老中医在第六次中国科协论坛上的发言
 
    【从历史角度分析中西医发展过程】
 
    中医之所以不如西医发展得快,是因为没有遇到像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条件。中医它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的产物,西医是一个大工业的产物。中西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6世纪以前西方医学和咱们中医也就是东方医学,他们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一样的。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出现了一批文化名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又教了两个很出名的学生,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一个是希波克拉底,前者是伟大的科学家,后者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他们创造了西方文化的经典。
 
    而中国在那个时候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化名人,最著名的就是孔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医生就是扁鹊,也出现了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就是《黄帝内经》,可以说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为东西方医学奠定了基础,并且两种医学都是采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他们研究医学的工具是什么呢?也是望、闻、问、切,都是靠自己的眼睛、耳朵、语言沟通,中医就靠三个指头和一个枕头。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希波克拉底文集》提出了生命活动的两个对立和统一,以及气、火、水、地“四元素说”。西方医学和东方医学发展到了公元2世纪左右,西方医学的重心由古希腊移到了古罗马,那里升起了一颗冉冉发光的医学明星,他就是西方医学界被称为“医王”的盖伦。
 
    差不多就在这同一个时期,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东汉末年,被中国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诞生了。盖伦生于公元130年,死于公元199年,享年70岁,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死于公元219年,也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登基做皇帝的那一年,也享年70岁。这两个医生各自把东方和西方医学的经典著作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各自树立了中西方医学发展的丰碑。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西医发展】
 
    到了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变了,他们以英国产业革命为开始,逐步出现了大工业,而中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社会变革。现代化的大工业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先进工具。西方医学在原有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母体上,脱胎换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它开始注重病原的致病性,有巴斯德、革兰氏这样的微生物学家把疾病的认识论从机体的反应性推向了病原的致病性,由施莱登、施旺以及威尔啸这样的病理学家把疾病的认识论从宏观推向微观,各种内窥镜的出现把疾病的认识论从整体推向了局部,西方医学之所以在局部、微观、病原的致病性三个方面,大踏步前进,就是依靠了现代大工业所提供的先进工具,它每前进一步都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而中医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的机遇,由扁鹊到浦辅周、岳美忠,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期,他们始终从宏观、整体和机体的反应性角度去认识和治疗疾病。在发生疾病的三组相对因素中,一是病原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反应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三是整体和局部,中医和西医在这三组相对因素中显然是各执了一端。
 
    在整体和局部方面,西医注重局部,把局部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中医看不到局部的东西,只有从整体来看;在微观和宏观方面,西医把微观的东西看得很清楚,而我们中医看不到,我们只有从宏观方面去着手;在病原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反应性方面,西医抓住了病原的致病性,而中医只抓住了机体的反应性,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不同。




































  • 张珍玉================================== 02-21
  • 隗继武================================== 02-21
  • 周翠英================================== 02-21
  • 郑建堂================================== 02-21
  • 吕兰凯================================== 02-21
  • 田文================================== 02-21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