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鸣
白凤鸣,男,1939年11月生,辽宁省阜新人,中共党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蒙医医院主任蒙医师,血液病科学科带头人。
他积极开展蒙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科研,先后到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在原有蒙药基础上研制新方剂;制定“再障”(血衰症)蒙医临床路径。翻译整理蒙、藏、汉三种文字的《蒙医方剂选》,为治疗疑难症提供宝贵方剂。
1953年始拜名老蒙医学徒,学徒7年毕业,1956年开始跟师工作,1963年辽宁省卫生厅名师带高徒时,师承当时的“蒙古神医”邢布利德。先后在阜蒙县中医医院、人民医院等医院工作,1979年任阜蒙县蒙医研究所业务副所长,1996年以来先后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专家、全国蒙医药学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蒙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大学蒙医学院教授。
他先后到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地实地考察,并带头进行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的科研工作。1987年为了更好发挥自己在诊疗疾病方面的特长,他辞去业务所长职务,全身心投入到蒙医临床及科研工作中。1993年任“再障”研究中心主任,在原有治疗“再障”系列蒙药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两个新方剂,经临床验证,提高了疗效。
2000年退休后继续担任血液病科学科带头人,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评为辽宁省“重点专病”,2007年,血液病科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8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评审验收。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衰症)有效率达91.4%,治愈缓解率达65.7%。同年,“蒙医血衰症疗法”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血液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民族医重点专科,2013年4月,血液病科立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他一直从事蒙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脑血栓后遗症、肝血管瘤、冠心病、风心病、乙型肝炎等疑难杂症的研究和治疗方面颇有成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解决了高黏、高聚、高凝的问题,恢复神经细胞和四肢功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在治疗心血管病方面,改善心肌供血,恢复心脏的正常供血供氧。
白凤鸣精通蒙、藏医学经典著作,古稀之年翻译整理出蒙、藏、汉三种文字的《蒙医方剂选》,为蒙医药治疗疑难症提供了宝贵的方剂。先后撰写并发表论文《蒙西医结合治疗再障380例》《蒙医治疗的白血病10例》《蒙医药治疗脑血栓30例》《蒙药治疗肝血管瘤》等10余篇论文,为蒙医专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6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他以学术报告《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肝血管瘤》,论证了用蒙医药治疗肝血管瘤有奇效的事实,受到与会各国专家们的赞扬。大会授予“国际金奖卓越得主,百名民族医药之星”锦旗,并获国际金杯奖。
57年来,他不断学习、研究、探索、传承和弘扬了蒙医蒙药。在他的带领下,对血液病科的重点病种进行了梳理和优化,优化的诊疗方案在协作组内被采纳和应用;制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衰症)蒙医临床路径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审定专家的审定。
他对学生传授经验毫无保留,带教实习生、进修生和徒弟100多人,他的学生已成为本地区的名医和拔尖人才。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和蔼和亲,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他的患者遍及美国、日本、印尼等15个国家和全国各地,2012年门诊人次达20612人次,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zhongyi/232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