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藩
陈民藩(1935—),福建省福州人。主任医师,教授,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重要创始人。2022年3月29日,被授予第四届“国医大师”称号。
毕业于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开始在福建省人民医院从事中医肛肠科的工作。是全国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严重内外混合痔、复杂性肛瘘、肛周局部脓肿、顽固性肛裂、重度肛管狭窄及肛周皮肤病等疾病。
【教育经历】
毕业于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
【工作经历】
1956年开始在福建省人民医院从事中医肛肠科的工作。
【学术思想】
1、注重地区、季节、体质变化,多从湿热辨证论治
陈老主张兼收各家之长,对历代医家之长,多加探讨,认为“金元四大家”中“河间苦寒”、“东垣之甘温”均各有其地区、气候、社会条件差异,而丹溪亦绝非“阳长有余,阴长不足”一说,实多承刘、李二家之长。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多湿、多热,患者易感湿邪热邪。湿性趋下,肛肠疾病位属下焦,多为湿热下注而致。因此治疗上他主张多从湿热论治。他重视兼夹证的分析,做到辨证论治主次兼顾。
2、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陈老认为疾病发生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即肌体内正气不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之正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更需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称谓“胃气”、“元气”。脾能健运则“胃气”充盛,抗病力强,脾失健则气不足,抗病力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能使脾胃功能受损。
3、强调整体观念,内治外治并重,辨证辨病结合
陈老凭借深厚的中医辨证论治的功底,在肛肠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始终注重整体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一套独特的外病内治,术后调理的理法方药体系。
4、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创新,疗法应用有常有变
陈老重视从古籍医典中吸取理论营养,也重视收集当今国内外专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5、手法轻巧细致,重视少损伤疗法的应用。
6、肛肠疾病防治并重,预防为先
陈老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病与不良生活节奏、饮食不节、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因此,主张平时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7、主要选方用药
陈老认为肛肠疾病病机多为湿热下注肛肠,致湿热毒邪蕴结,气血淤滞,经脉阻塞,多为实证,也有本虚标实病例。
【科研成果】
1、主持的“枯痔疗法”科研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福建省科技成果奖。
2、善于将传统疗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丰富发展了挂线疗法、枯痔疗法、结扎疗法等学科多种手术方法。
3、研制了无砒枯痔钉、枯痔液。
4、研制了肛肠专科内服外用的中成药系列,如黄白胶囊、黄术胶囊、紫白膏等;
5、论文《肛门科临床手册》获“福建省中医图书三等奖”。
【获奖情况】
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医科研突出贡献奖”。
1997年获“福州市第二十六届劳动模范”、福建省教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等三部委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多次被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省人民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学分会第一至第四届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一至第三届主任委员,第四、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著作】
撰写《肛门科临床手册》、《肛门常见病临床治疗》等医学专著、合著6部。
【主要论文】
1.蔡而玮,徐照秀,陈民藩.紫白膏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03):160.
2.陈民藩,陈康.清创饮治疗肛裂感染110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6,(02):12-13.
3.陈民藩,周宝谟,阮章端,江爱珍,吴泽炎,尤祥娇,黄笑萍,黄黎芳.新枯痔丁治疗内痔728例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1981,(06):12-13.
4.陈民藩.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138例[J].福建中医药,1981,(03):16-18.
5.李白克,陈民藩.血栓外痔76例治疗初步总结报告[J].福建中医药,1957,(06):31-32.
6.李白克,陈民藩.血栓外痔手术切开疗法治疗76例初步总结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1):30-31.
【传承图谱】
陈民藩→吴泽炎、黄黎芳、尤祥娇、石荣、蔡而玮、吴明铨。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xiandai/178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