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仁
李济仁(1931年1月6日-2021年3月11日),原名李元善,出生于安徽歙县,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他是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擅长内、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擅长痹病、肿瘤等疑难疾病的治疗。2021年3月11日,李济仁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经历】
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
1943年至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等,并临证随诊。
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1949年,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
1950年,李济仁组建歙县小川联合诊所,任所长。
1955年和1958年,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
1957年,李济仁组建歙县街口区大联合诊所,任所长。
1959年,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0年,李济仁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秘书职。
1970年,李济仁任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医疗组组长,至1972年。
1972年,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工作。
1978年,李济仁任副教授。
1980年,4月10日,张舜华调至安徽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工作,任副主任医师。
1981年,7月下旬,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及复审通过,李济仁任国务院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导师。10月,李济仁任皖南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2年,8月,李济仁被聘为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保健医师。
1987年5月,李济仁专著《痹证通论》(与仝小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先生题名,王玉川、朱良春先生序。10月,李济仁由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11月,李济仁任安徽省医史学会副会长;
1990年任名誉会长。
1990年,成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1992年3月24日,《安徽工人报》专题报道:“李济仁教授以医济人惠及四方”。5月15日,《工人日报》专题报道“十年无偿函诊,三千病人康复”。7月,李济仁受聘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技术顾问。10月,李济仁受聘为安徽省中医肝脾病证专业委员会顾问。
1994年4月7日,《安徽日报》以“佼佼学者集一家”专题报道了李济仁、张舜华一家的事迹。5月,李济仁治疗淋证的系列验方载入《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9月,李济仁主持的“对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课题获安徽省科委重点立项资助。10月,在《芜湖日报》开展“一个医生的故事”征文活动中,李济仁由于医德医风高尚被报道及表彰。11月,李济仁业绩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1995年1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3月,李济仁任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学类学科评审组成员。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长篇报道:“术著岐黄,心涵雨露——记新安医学传人李济仁、张舜华教授”。7月,李济仁主持的“新安名医考证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7月,作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的10位代表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会见实况。9月,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0月,在芜湖市主持召开全国西医院校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学术研讨会,任副会长。11月,主编的《痿病通论》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大羽先生题写书名。余瀛鳌先生撰写书评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11月,在无锡参加全国风湿病会议,为主持人之一。
1996年2月,为纪念从医50周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济仁医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书名,董建华院士、周仲英教授作序,吕炳奎先生及吴作人、林散之、启功、程十发、费新我诸先生题赠之妙墨佳画,亦点缀其间。该书付梓后,余瀛鳌、谢海洲等先生撰写了书评文章在《中华医史杂志》等发表。2月,任芜湖市中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由于在担任芜湖市中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期间贡献突出而接受荣誉证书。10月,李济仁、张舜华传记及业绩载入《96中国人物年鉴》。10月,李济仁在黄山市主持首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学术研讨会。10月,李济仁主编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与应用集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0月,李济仁在首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会议进行大会报告:诊治顽痹的学术经验。
1997年4月,李济仁被评为首届安徽省名老中医。同月,“李济仁诊治顽痹的用药经验”收入《中国中医专家临床用药经验和特色》一书。
1999年1月,李济仁主编的《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为当代名医论著丛书之一。余瀛鳌先生以“宣明德范,昭示来学——荐阅李济仁《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为题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撰写了书评,谢海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撰写了书评。5月,李济仁被聘为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顾问。5月,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成立,开辟“张一帖”专栏,宣扬了张守仁、张根桂,并重点介绍了张舜华的业绩。10月,在歙县定潭创办“世传张一帖诊所”,由次子李梃任所长。10月,李济仁被收入《当代名老中医风采》。
《恋爱·婚姻·家庭》以“博士兄弟和他们的中医世家”为题、《安徽日报》以“一门三博士”为题进行长篇报道。《文摘周刊》、《文萃》、《中国剪报》、《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安徽日报新闻作品选》等转载。
2000年6月,黄山市卫生局局长胡守治来芜,提议在家乡黄山市建立“李济仁张舜华医艺馆”。陈大羽先生题写馆名,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大学在有关会议上予以表彰。李济仁主持的“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三等奖。7~11月,由三子李标陪同,赴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八国参加学术交流与访问。在梵蒂冈受红衣主教接见。10月,《中华医史杂志》刊登“新安名医张一帖源流考”,认为“张一帖”是当今较为罕见的、代系清楚的重要医学家族,而医学流派、医学家族链为传统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该家族至今韶光益盛,则有赖于张舜华、李济仁等的功绩。12月,关于“张一帖”的介绍:Researchonorginanddevelopmentof“ZhangYiTie”,acelebratedphysicanofXin’an,被美国Medline、英国WellcomeTrustArchive等数据库收录。
2001年1月,《家庭中医药》以“心涵雨露万家春——记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李济仁、张舜华教授”为题,作用长篇报道。4月,李济仁担任学术顾问的《中国风湿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月,举办了“张舜华从医50周年纪念会”。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题词“橘杏流芳”,陈大羽先生题词“济世为怀”。
2002年4月,在芜湖家中,接受日本中医药参观访问团山本胜旷、戴昭宇教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专访。7~10月,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进行参观,与旅外医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诊治较多的国际友人。4月,日本中医药参观采访团山本胜旷、戴昭宇教授等专程来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陪同。9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社长、日本《中医临床》杂志总编山本胜旷先生来函:“我们惊叹您一家都是教授,子女全是博士,更惊叹贵府在新安医派中的重要地位与后继有人,越发繁盛的喜人景象。……结合我们在北京采访到的有关您的长子张其成先生秉承乾嘉徽学传统,于中医学研究再续新篇的事迹,在我们有关采访的报道中,以您的家族为新安医学流派中的个例典范,重点加以了介绍”。9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临床》杂志详介“张一帖家系”。
2003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全院职工大会上,荣誉表彰该院自1888年以来的数位“一代名医”: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吴绍青,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中央卫生署副署长沈克非,著名儿科专家陈翠贞,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刘贻德,著名骨科专家陈启光,著名中医药专家李济仁,著名本草专家尚志钧,等。
李老的医德医风、医术及传承关系分别被2007年11月的安徽卫星电视、2008年6月的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教育频道做了专辑播放。
2008年9月,《安徽日报》名医风采栏目以“李济仁:悬壶济世六十年”为题对李老的事迹。
2008年,李济仁被评为皖南医学院“四大名师”之一
2008年,李济仁任“张一帖内科”(黄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当选为首届“国医大师”。
2011年,国医大师被聘为安徽省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名誉院长。
2016年6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李济仁家族的突出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4]
【擅长领域】
擅长诊治中医内、妇科疾病,尤其是对痹病、痿病、肿瘤、胃病、心脑血管、肝胆系统以及慢性肾炎、乳糜尿等疑难疾病的治疗经验甚丰,独有特色。[5]
【主要成就】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论与临床并重是其从医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他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之特色规律,主编《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书,其中,集新安医著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新安医籍丛刊》首次将历代新安医家著作进行校注整理。“独本不能流传……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为此,他毅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此外,李济仁还以《内经》为宗,理论与临证互作阐发,确立中医医学地理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新学术生长点,及体质学说、五体痹病、五脏痿病等研究专题,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硕果累累。
李济仁是2009年中国首批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李济仁在承继“张一帖”心法的同时,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为中医内、妇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注重融汇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重视创新方法、研究新方。
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效方验方。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是李济仁医术之特色。在医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妙方独具,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张辨症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不了解中医,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医生们故常不敢使用。对此,李济仁有着独到见解:“有些验方听起来的确荒诞不经。但常年使用、效果确实的验方,还是值得采纳的。”他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提出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效方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由于医名远播、疗效精到,海内外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对此,李济仁总是予以悉心诊治。繁忙的医、教、研之余,他甚至还为4000余位患者提供“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面对荣誉,李济仁却一贯淡然:“学生们的成绩就是我辛苦的最好回报。家族制是古代社会文化意识,在现代多元教育形式高度发达的今天,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多元化传承方式。‘张一帖’是民族文化瑰宝,我想把它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它、利用它。”
【主要著作】
李济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诸笔端,数十年来聚沙成塔,共撰写《济仁医录》《痿病通论》等专著14部,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期刊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荣誉记录】
李济仁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992年10月,李济仁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ABI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风云人物”、“世界领先500人”;并被授予“终身成就金质奖章”、“卓越学术领导金奖”。
1994年12月,李济仁主持的“中医时间医学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李济仁任主编之一的《新安医籍丛刊》(安徽科技出版社)获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7年,李济仁主持的“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经验和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2017年7月24日,李济仁被评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7年11月,获得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表彰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6]
【人物事迹】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阴、风景如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便诞生于此。自古名医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不是来自省城,不是来自中医医院,而是来自于偏处一隅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1943年至1948年,他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为表明志向和决心,更名“济仁”,取“仁心济世”之意而更名。他誓卫医道,诚信行医,力求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疗程治愈病人,一直秉承舍医送药的优良传统。行医60余载,他拯疾济羸,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为铭,诠释大医精诚要义,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
李济仁12岁就跟随当地名医学医,成长为具有46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从乡野郎中成长为一代名医,李济仁初心不改,执着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校注整理新安医著,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特色和规律,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原貌,并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
15岁的王某,四肢痿弱无力,经常跌倒。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长期服用激素、维生素等无效。李济仁以《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连续调方数次,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李济仁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更是将“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延续传承。几十年来,他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和夫人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始终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他的5个子女也在中医药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成为当代中医传承的典范。他还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传人,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李济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
【仁心济世】
从乡医到全国名老中医
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三诊后,严凤英一切正常,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1931年的寒冬,地处徽州歙县桥亭山凤逸村的贫苦篾匠李荣珠喜得贵子,取名李元善。几十年后,李元善从乡村医生一步步成为新安医学传人,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和国医大师。
7岁时,李元善开始学四书五经。他天资聪颖,乐于思索,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43年,他遵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的古训,跟随当地名医汪润身学医,3年苦读出师后,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师学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山村的夜里,一片漆黑,乡亲们提着灯笼去定潭求张根桂看病的情景,给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根桂是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头,“不当医生则罢,当就当这样的名医。”于是,他毛遂自荐拜张根桂为师,并改名李济仁,意为“仁心济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从1949年起,李济仁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解放后,他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还参与安徽中医学院和附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基础教研室主任等职。随后在歙县人民医院、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等单位工作。
多年来,李济仁敏而好学,精勤不倦,在掌握复杂而深厚中医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一些疑难杂症屡起沉疴。
早在1965年,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屡服进口高效安眠药无效。李济仁回忆,当时严凤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头昏烦躁,腰膝酸软。李济仁分析,失眠时久,诸治不应,应当从肝论治,以滋肝阴为主,辅以安神。于是,他开出了镇肝益肾、阴阳并调的方子。服7剂后,患者能睡4个小时。李济仁按照时间医学,嘱咐患者在午后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药效更好发挥。三诊后,患者一切正常,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1981年的夏季,53岁的黄某手术后高热达41℃,致使头痛、神志不清。医生采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热,均无效。午夜时分,院长派人请李济仁会诊。李济仁认为患者因暑热交蒸,致高热不退,开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湿的方药,如香薷饮、加减白虎汤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烧了。
由于医名远播,疗效显著,来自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李济仁也先后获得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系列荣誉。
【风雨同行】
从徒弟、女婿到“张一帖”传人
夫妻共同继承“张一帖”家传,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同被遴选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几十年来,二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定潭的“张一帖”源远流长,至今有450余年的历史,传15代,被誉为新安医学第一家。张一帖远祖可上溯到北宋名医张扩,张扩之后人张杲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史著作《医说》的作者。张氏还著有《医流论》《伤寒彻要》《秘方奥旨》等书,影响深远。
时光荏苒,世医传给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张守仁。由于他医术高超,常一剂而愈,始称“张一帖”。他以仁慈为本,对待患者不论贫贱均能悉心治之。特别是冬春流行病高发季节,都药物熬制后放置在茶水中,日夜无偿供应,村民和过路人因此受益。
旧社会,家传技术多传子不传女。张根桂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其以“稳、准狠”为特点,辨证准、用药精、剂量重,往往一二剂即起疴回春。国学大师吴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访京师名医皆不效,回家乡歙县以后,经张根桂医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赠一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然而,张根桂唯一的儿子夭折,次女张舜华便立志学医。她勤学苦练,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以至诚至孝感动了父亲,多年后悉得家传,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张一帖”。
作为徒弟,李济仁朝吟夜诵,勤于实践,与小师妹张舜华一起跟师抄方、巡诊,同采药、制药。张根桂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李济仁聪慧过人,老实能干,处理疑难杂症很有一套,令老师刮目相看,尤为欣赏。不久便把女儿许配给他,同时把家学也传了他,与张舜华同为“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大概还有这样的君子协定,即未来李济仁的第一个儿子要随母姓张。
解放后,李济仁夫妇二人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夫妻二人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还继续着“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几十年来,他们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夫妇还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学文并茂】
从传统医学到现代科学研究
他注重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建新说、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归芎参芪麦味方”。
“北协和,南弋矶”是过去人们对全国西医院的最好评价。李济仁所在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迄今已有120多年。蒋介石、孙科等来该院视察过,吴绍青、沈克非、陈翠贞等名医先后任职。在这样一所有名气的西医院搞中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医出书,中医也出书,西医搞科研,中医一样搞科研。”李济仁凭借不服输的性格,孜孜以求、奋力拼搏,建新说、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医学院和弋矶山医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师”中,李济仁名列其中。
李济仁业医60余年,在医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继“张一帖”心法,以认证准确为基础和前提,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往往1剂奏效;辨治杂病,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提出的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视培补肾本,辨证灵活机变。如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李济仁系统提出以补肾法为主,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的方法,治愈数例。
李济仁根据新安医家诊治痹证、痿证的基本特色与规律,临床上既强调鉴别,又强调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即顽痹从虚、从瘀、从痰辨治,痹痿同病则重调肝肾,兼以健脾和胃、养血舒筋。
15岁王某,四肢痿弱无力,走路如鸭行,经常跌倒。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长期服用激素、维生素等无效。患者父母慕名来求治。李济仁检查后,诊断为肝肾两虚型痿证,以《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确立了补肾益肝、舒筋活络的治则。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患者四肢感觉有力。李济仁根据病情连续调方数次,又嘱咐其坚持锻炼,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臂力增,腿力强,近如常人。
对于疑难病证,李济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治疗胃病倡导“和、降、温、清、养、消”六法,等,并创立了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痹证的“清络通痹饮”、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肾汤”、治疗乳糜尿的“苦参消浊汤”等效方验方。
李济仁身体力行于新安医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之特色规律,带领学生成功还原了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成为研究新安医学的奠基人。
他独著、主编《济仁医录》《痹证通论》《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学术著作14部,发表论文112篇,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评价其“独创新解,学术并茂,发前人之奥妙,作医津之宝筏。”
【培养后学】
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
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家族链;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张一帖”世医传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家族链传承方式是新安医学的显著特征,“张一帖”世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传人李济仁家里,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的家族链;两人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长子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二女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在民间”价值理念;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在美国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侧重于生物材料学角度,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师从王永炎院士和李衍达院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他以中医“证”为突破口,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学界极大关注。“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张一帖”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满堂芳菲。
张其成回忆,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他们,“发愤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并鼓励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亲曾在中医院、综合医院以及中医学院和医学院工作,眼界开阔,胸襟豁达,对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独特见解,还鼓励儿子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和突破口。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志向兴趣影响很大。5位子女分别从文化、临床、科研的角度,传承光大祖国医学,并从定潭小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博导,是糖尿病专家。弟子孙世发,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导,是方剂学专家;弟子胡剑北,现为皖南医学院科研处长,硕导,专攻“中医形体医理学”;弟子朱长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博士后,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有独到见解。
【快乐人生】
从“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珍藏字画享其中趣味,亲近自然览山川胜迹。
年近八旬的李济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待人亲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很难把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联系起来。然而,李济仁却笑称:“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是第一招。长期以来,李济仁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总结出一套运动五脏养生保健法,即“养心、调肝、理肺、健脾、补肾。”此外,他认为,还要注意六腑养生。平时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只有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机体才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珍藏字画享个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济仁喜爱收藏字画,乐此不疲。在他家中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名人字画,各具特色。其中启功先生的书法非常抢眼,“神存于心手之间”是对李济仁人品和业医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余,李济仁端一杯清茶,小憩于红木椅上,一一欣赏细品。他说:“收藏字画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既能增长文化知识和品味,又能怡情养性,延年益寿。”
亲近自然览山川名胜是第三招。李济仁就是位精研岐黄笔耕不辍,而又亲近自然、酷爱旅游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乡的青山绿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远赴东南亚和欧美澳非等国旅游。著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对联相赠,“登五岳名山足迹园林继宏祖,精岐黄鉴古手披图籍踵青莲。”
在李济仁居住的医苑小区,林木荫翳,绿荫如盖。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李济仁晨起听鸟鸣,江畔听涛声,“江声画韵伴医书”,实为一大乐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李济仁的最大养生秘诀是“和”,处世平和,待人随和,为人谦和。
在十年浩劫期间,作为“铁杆老保”的李济仁为保护他人而牺牲自己,受尽了迫害。劫难之后,李济仁成为安徽省教委和卫生系统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医评议组组长,以前曾经揪斗李济仁的人要求他帮忙评职称,李济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经国治世之宏愿,但常怀拯疾济羸之仁心。”闻知自己荣获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时,李济仁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稽首党恩施甘露,深心亿兆沐霞阳;愿将仁术化“一帖”,普济苍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龄的李济仁以矫健的步伐,在承续新安医学千年血脉的同时,也谱写自己的灿烂人生。
【人物逝世】
2021年3月11日零点十分,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详逝世,享年91岁。
【人物评价】
李济仁张氏一贴慈永驻,痿痹同治内外辨。医外功夫话医理,医术医道法自然。(仝小林院士评)
李济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中国中医药报评)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xiandai/173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