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古今名医 > 现代 >

张瑞丰

作者:古今名医 发布:2022-05-15 00:19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张瑞丰
 
  张瑞丰,男,汉族,山东省潍坊人。主任医师。
 

  出身中医世家,12岁随祖父学医,1956年入山东省中医研究班学习,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安丘县医院中医科主任。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脱疽、附骨疽、流痰、乳痈和骨瘤等病症。
 
  【教育经历】
 
  出身中医世家,少年读私塾,稍长随父学医。1956年,调省中医研究班学习。
 
  【工作经历】
 
  19岁独立应诊,在安丘、东北、吉林、长春等地行医数十年。
 
  1958年,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
 
  1964年,任安丘县医院中医科主任。
 
  【学术思想】
 
  1、脱疽脱疽顽症,古代医家和现代学者对其探讨研究甚多,新论点新疗法不断涌现。张师遵循古训监结合近代认识,深入探索脱疽发病规律,认真分析病因病机。他根据《洞天奥旨》所云“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和《疡医大全》所载“足疽之生,乃气血之亏,不能周致之故”的论述,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脱疽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气虚。其机理是因气虚而招致寒湿侵袭,或因气虚造成瘀毒内生。发病后气虚愈重,因而病情发生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的发展变化。张师关于脱疽的学术论点是:气虚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尽管脱疽的临床表现不同、病期不同,患者禀赋不同,但均有气虚因素存在。在疾病本质的认识上,除与气虚有关外,还重视瘀毒的产生与危害。他指出瘀毒的形成有二:一是寒湿侵袭,留滞经络,阻于趾肢,郁久化热化火,火热与阴血搏结而为瘀毒,瘀毒不清不泄不解,产生恶性循环,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出现患肢沉重、麻木、发凉,疼痛、皮色紫滞或苍黄或紫黑,以至坏死溃烂。二是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虚火煎熬阴液而成瘀毒,瘀毒阻滞,则发生皮色紫滞或紫黑、疼痛、麻胀,甚至愚肢坏死。这与因寒湿侵袭演变而来的瘀毒相比,其发展变化迅速,一旦发生坏死,容易波及整个肢足。不论何种原因产生的瘀毒,毒为邪之甚,阴亏是毒滞的基础,瘀毒与阴亏并存。到疾病的末期,干性坏死是瘀毒阴亏,脓水不断的湿性坏死也不能仅看到湿热下注的外部征象,而忽视阴亏这一内在因素。基于对本病的病理认识是气虚瘀毒阴亏,张师制定了执筒驭繁的补气化瘀解毒益阴的治则,研制了张氏通脉汤(丸),用以治疗各种脱疽。方中补气用黄芪,药量大,一般每剂在60-90g以上,有时多达200g,气虚甚可配党参人参,借以强化补气之力;化瘀用丹参、赤芍、当归、丹皮、川牛膝、桃仁、红花、没药和鸡血藤,解毒用毛冬青、金银花连翘和黄柏,益阴重用玄参、生地和知母;痛重加罂粟壳;有湿者加土茯苓、川萆蓐。此方治愈病例数百名。早中期患者能治愈,晚期病人能控制坏死、促进愈合、减轻病痛。
 
  2、乳痈乳痈为常见病,但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变化很大。张师从发病年龄、生产胎次、情志变化、哺乳情况、治疗经过和饮食质量诸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索发病规律和确立辨证施治法则,随之组方遣药。他说乳头属肝为木,乳房属胃为土,乳痈与乳房属性有关。乳痈多发生在乳房,单生于乳头者少。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乳痈病证多为气血壅滞、郁热不解所致。他认为阳明积热为乳痈关键所在。在理论上,他赞同《丹溪心法》所言:“乳子之母,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则厥阴之气不舒,以致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为脓血。”明确指出肝气郁结、阳明积热是乳痈的成因。他认为,肝气郁结和阳明积热,在一个病人身上可同时存在,也可一为主一为次,还可单一引起发病。就是说仅肝气郁结可以引发乳痈,独阳明积热也能形成乳痈。就临床所见,阳明积热所致乳痈,多因肝气郁结引发。重视阳明积热的清泻是提高乳痈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他确信物质生活的高低,也会使疾病的临床征象和转归发生某些显著变化。如许多乳痈患者自始至终并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是由于营养过剩所酿成的阳明积热、气血壅滞所致。阳明积热以乳房肿胀为主,但也常存在程度不同的发热和阳明腑实征象。因此,清解阳明积热包括清散和清泻两方面作用。张师认为清解阳明积热最佳药物首选瓜萎。此药具有开胸涤热功能,既能清散,又能清泻,清而不伤阳,泻而不损阴,配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蒲公英和枳实,以增清涤之力,土壅木郁,清胃佐以疏肝,效果尤佳,常用青陈皮和郁金。在清泻阳明,疏达厥阴的同时,酌加漏芦、花粉、皂刺、穿山甲、没药、赤芍和鸡血藤之类,以加强化瘀散结功能,提高疗效。创立了张氏乳痈汤,该方的作用在于促使乳痈的“消”和“溃”。红肿坚硬、根脚散漫,内服汤剂配用外敷冲和散,以助其消散,紫红皮软、清晰局限,服用该方,以促其破溃排脓。或消或溃,随证而定,药味与剂量灵活裁定。现时治疗乳痈,往往先用抗生素,不少患者出现不消不溃、漫肿坚硬、长期不愈的现象,张师究其原因,为病邪深伏、留滞不化之故。在乳痈汤中加白芥麻黄、白芷温通经络,加浙贝母、牡蛎、法半夏辛散软坚,使肿硬消散而愈。
 
  3、瘿瘤张师治瘿效著,不但气瘿和肉瘿初发者经他医治后消散,而且手术摘除复发者治疗后也多能根除。他认为瘿瘤的发病原因是“气结痰聚”。由于情志不遂,恼怒,肝失调达而致气郁,气郁不解,久则为气结,进而影响脾土,运化受阻,水湿停滞,化热生火,郁火煎熬邪湿即成痰,气滞与痰湿相互胶结,停于结喉之旁便为瘿瘤。张师指出:结喉乃肺气出入升降之要害关隘,气津敷布必经此处,病邪痰气亦易阻停于此,故气结痰聚常发生在结喉之旁。根据瘿瘤的形成病理,提出理气化痰、散结软坚的治疗法则,研制出效果可靠、经得起重复的消瘿酊和丸。消瘿酊以黄药子、海粉、海藻、昆布、玄参、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夏枯草青皮疏达肝气,枳实、枳壳、陈皮、三棱莪术行气解郁消瘀,桔梗宣畅肺气,疏达结喉气机。几十年以来,应用此方,诸药用量基本恒定。也可根据气结痰聚的程度适当增减,将药煎熬浓缩至一定程度,再加等量6O度白酒,酒药混合,用白酒的目的是取其温散宣通之力。不能服酊剂者,可服消瘿丸,药物组成与酊剂相同。服药一个月左右,不论是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还是甲状腺瘤,均能收到一定疗效。
 
  4、附骨疽附骨疽是一种附着于骨、毒气深沉的深部脓疡,张师对其发病、治则和方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创立了内服外用方剂。就发病而言,他推崇《内经。刺节真邪论》所云“虚邪之入于深也,寒与热相传,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和《外科正宗。附骨疽论》“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病也”的论述。他认为本病是体虚骨弱、邪毒侵袭为患体虚骨弱是发病之根,骨弱乃肾气不充。儿童多患此证,是少儿肾气不充、骨不壮实的缘故。附骨疽有损伤瘀血化热、热证余毒内侵和邪毒直中等不同类型。不论何种情况,毒邪蕴结、骨受邪侵是其基本病理过程。该病是以骨病变为主的脓疡,骨为肾所主,位筋肉之里,秉性属少阴。就阴阳盛衰论,少阴为阳始生,稚嫩不刚,易受寒戕。故附骨疽立法宜温助,不宜过分寒凉。这是张师治附骨疽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外科学术思想特点之一。附骨疽如为慢性者,以虚寒证为主,治疗需遵此法,即使急性者,也不可一派寒凉,应在清热解毒化瘀方药中,佐以益气温通之品。他惯用的张氏解毒汤,用于治疗附骨疽急发者,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黄柏、栀子、赤芍、桃仁、红花、穿山甲、鹿角霜、陈皮、川芎等,其中川芎、鹿角霜、陈皮理气和血温通,以防黄柏、栀子、连翘等过分寒凉。慢性附骨疽用黄芪解毒汤,药用黄芪、寄生、炒杜仲、补骨脂、怀牛膝、当归、川芎、骨碎补、鹿角霜、姜半夏、浙贝等,再加服自制成药青龙丸,以温通化毒。外用祛腐生肌条和拔毒膏。
 
  5流痰流痰是病程缠绵、难以愈合的痼疾。张师在探讨其病理、治疗方药诸方面,卓有建树。他一再强调,此证纯阴,发于骨髓,进展缓慢,属里、虚、寒。他认为《医门补要》的论述最为中肯,其日:“腰痛日久成龟背痰,脾‘肾二亏加之劳力过度,损伤筋骨,使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背脊骨中凸肿如梅,初不在意,渐至背伛项缩,盖肾衰则骨痿,脾损则肉削,龟背之成,愈者甚寡,从保得命,遂成废人。"而“肾衰脾损"是其根本所在。虽仅述龟背畸形,对流痰发生于其他关节者,病机与之相同。肾衰,在少年儿童为肾弱;成年肾衰,乃调摄不慎,肝肾亏损,男子滑遗,女子经产血枯,肾亏骼空,肾衰乃成。脾损则由饮食不周,劳伤过度,脾虚不运,化源枯竭所致。肾衰合脾损,元阴元阳不足,后天之本受戕,鼓动无力,运化停滞,肾衰虚寒,脾虚生痰。痰为阴湿之邪,流至关节,阻而不行,痼疾即成。人体关节甚多,故本病发生部位不定,或腰或背,或胯或膝,或肩或肘。不管发生在什么部位,临床症状有何差异,肾衰脾损这一基本病理是一致的,故温通肾气、健脾化痰是张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治疗流痰的根本原则。在具体运用时,视初期、成脓期、溃后期的具体证候,分别辅以托毒、活血、养阴清热等法,但温肾益气、健脾化痰的主则不变。常用药物有黄芪、鹿角霜、白芥子桂枝桑寄生、续断、菟丝子、熟地、补骨脂、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温补托毒加附子、穿山甲、全蝎;补养血加人参、阿胶;滋阴清热去桂枝、寄生、白术、陈皮,加龟板、知母、秦艽。治疗本病贵在坚持,内服外治并举,不可半途而废。
 
  6、骨瘤骨瘤,祖国医学尚无系统论述,张师诊疗此病,在积极利用现代诊断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祖国医学的洞察分析能力,研究骨瘤的发病和临床症状,把骨瘤归纳为骨痛、硬肿和骨折三种病况。骨瘤产生于骨,且易发生骨折,是肾亏骨枯的佐证。骨瘤无热而痛,不红而肿,肿硬坚如石。骨痛常以夜间为甚,故为寒痛、阴痛,既痛又硬,病邪是什么张师依证求因,认定是阴毒寒痰恶血凝聚。其产生形成可由肾亏邪毒侵袭,结积于骨;或脏腑功能失调,寒痰恶血内生,凝聚于骨。骨瘤之肿与热毒肉腐的脓肿不同,骨瘤发自骨属阴故无热,脓肿发自肉为阳则红热。瘤毒蚀骨则骨枯,骨枯质脆则易折。骨瘤,本质是虚在肾,病在骨。治疗应在益肾气的基础上,佐以化毒破瘀逐痰。两者兼顾,既不能仅补益不祛毒,也不能放弃整体观念,为祛毒而祛毒。张师运用自制的益肾化毒破瘀汤,药由山豆根、全蝎、蜈蚣、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炒没药、苏木、白芥子、胆南星、鹿角霜、玄参、浙贝组成。病重痛甚者加服巾灸丸,外用活血止痛洗药熏洗,然后外敷回阳止痛膏。多年来应用上法治疗经病理确诊的骨样骨瘤和骨巨细胞瘤,内服外治几个月,临床症状缓解。还曾治疗骨肉瘤截肢后肿瘤转移,经严格按时服药,坚持内服外治,收到了患者整体状况改善、疼痛减轻、病情明显好转的效果。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
 
  【主要论文】
 
  1.张瑞丰,马廷高.张瑞丰治疗脱疽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1993,(05):58.
 
  【传承图谱】
 
  张琴堂→张瑞丰→马廷高。




































  • 郑建民================================== 03-15
  • 王自平================================== 03-15
  • 李鲤================================== 03-15
  • 毛德西================================== 03-15
  • 张东岳================================== 03-15
  • 吕靖中================================== 03-15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