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长荣
俞长荣,中医内科专家。福建永泰人。医承家传,后开业行医。
1956年后,历任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福建分会副会长。对《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伤寒论汇要分析》,主编有《串雅外编选注》等,撰有《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等论文。
【医案】
俞长荣先半夏泻心汤调寒热,后附子理中温脾胃治寒热错杂呕吐案
郑某,男,32岁。
初诊日期:
1964年3月21日。
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两日便呕吐次。除吐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疼,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面色正常,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X线透视报告胃下垂4厘米。
本例口淡,脘胀,肢末欠温,小便清长而频,脉沉细弱,乃一派寒象,治宜温补中阳,但唇舌质红,吐多酸水,心中嘈杂,又系内有郁火征象。总缘脾肾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下寒宜温,上热宜清,先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调和之。
白皮参,煮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吴茱萸,炙甘草,大枣,连服4剂
4月9日:
治疗以来,只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炎涎仅夹少许饭物,无酸味,心中噌杂已除,但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大便正常,小便仍清长频多,唇舌正常,苔薄白而滑。上热已清,宜专温其中下。
破故纸,炒白术,菟丝子,吴茱萸,煨肉蔻,干姜,炙甘草,明党参,生姜,服5剂。
4月29日:
半个月来又先后吐水3次,但均未挟有食物。其他症状与上次相同。连进温中收效不显者,因益火之カ不足之故,
与桂附理中加味
制川乌、炒白术、补骨脂、煮半夏、白晒参、煨肉蔻、干姜、炙甘草、肉桂(研冲)。方中川乌同干姜、炙草先煎,1小时后入其他各药。每3日服1剂,连服10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症状基本控制。
本案引自(《现代名医类策选》)
【评析】
本案四诊详察,辨为寒热错杂之证,首剂治以调和寒热,方用半夏泻心汤。二诊患者热象俱消,惟寒象仍存,故又治以温中散寒而效。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即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呕吐简介】
呕吐可出现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见于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阻。前两种证型多表现为突然发病,后两者则反复发作。虚证多见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及胃阴不足,多见呕吐时作时止,伴有恶寒怕冷,或口舌干燥,或倦怠乏力等不同症状。虚实之间常可互相转化或相互兼夹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一般来说,实证易治,虚证及虚实夹杂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呕吐可以出现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黏膜脱垂症、幽门痉孪、幽门梗阻、贲门痉孪、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xiandai/145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