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
陈一鸣(1941—),男,印度尼西亚归侨,祖籍广东汕头。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曾先后担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汕头市中医院业务院长。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诊治范围】
擅长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教育经历】
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
198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西学中高级研究班。
【工作经历】
先后担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汕头市中医院业务院长。
【研究方向】
专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尤其对糖尿病有深入研究。
【学术思想】
1、经验医学与实验医学。
中西医学的形成具有“同一基源”,但由于其发展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今天的分道扬镳,中医和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学者认为中医属于“经验医学”,来源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西医来源于实验研究的结果。有但因人将其比喻为经纬关系,方向完全不同,永不可能重叠,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经纬之间总会有交汇点,这也就是中西医的共同点,或是中西结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功能器官与解剖器官。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这个“整体观念”,中医的五脏六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慨念,脏腑学说更主要的是个功能性的慨念,详于功能而略于解剖。因此,在中医的脏腑学说中,某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西医里几个器官的功能,而西医里一个器官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几个脏腑之中。因此不能把中医的脏腑功能与同名西医的器官等同起来,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五脏中的“心”主血脉,主神明(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等功能,它包括西医学的心血管、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部分功能,如果单纯将五脏的“心”等同于解剖学上的心脏,势必不能正确地进行辨证论治,也无法指导临床诊疗。
3、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旦人气生,认为人体阴阳之气每天都随着天地日月的运行而消长变化,“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有影响,而人体各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也有其适应性,中医很重视气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影响:“非其时而有其气”是诱发疾病的重要条件。治病重视“因时制宜”,一般而言暑热季节应慎用辛散温热药,以免开泄太过,耗损津液,寒冷季节要慎用滋腻寒凉药,以防损耗阳气西医学在诊断上侧重“空间变化”在临床思维上,往往要先明确病变的空间位置,分析属于哪个系统、器官、组织,然后再进一步了解病变的性质,是属于炎症、结石、肿瘤等,如肝炎,即属于消化系统的肝脏,其病理变化属于“炎症”因此“空间变化”(定位与定性)是西医诊断疾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临床上如何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课题。
4、无形的邪气与有形的病因。中医的观点,疾病是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导致阴阳失调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原因,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中医把它归纳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及疫疠、饮食劳倦等。而西医的病因是直接指引起疾病的因素如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因为中医的病因多为抽象无形,若有若无。而西医的病因多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有人认为中医是“模糊的整体”,西医是“清晰的局部”。
5、间接诊法与直接诊法。
中医诊断是以病人自身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饮食断与分类,依据所见病象,结合既往病史、体质、心理、起居、社会、自然等方面一起综合考察,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疾病与证候。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做出完整的诊断,根据中西医检查诊断的特点将其归纳为中医是采用“间接诊法”(外-内),西医采用的是直接诊法(内-外)。两种诊断方法各有特点,也各有利弊,如能有机结合,即辨证与辨病结合,对全面了解病因掌握病情是很有帮助的。
6、辨证与辨病。“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一定阶段中的综合性病理慨括,它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例如“感冒”是个疾病诊断,是由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从中医以证来辨,还得辨清属“风寒”或“风热”感冒,“挟虚”或“挟实”所致。西医是通过病四诊的检查及有关仪器和实验室检查的资料进行疾病的诊断。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方法,可以说“病”是局部病性、病位的诊断。如大叶性肺炎,病性为炎症,病位在肺。“证”与“病”是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病”是产生“证”的基础,是证的组成部分。“证”从整体较全面地揭示疾病的本质:“病”能清晰地了解局部病变的性质。中医重在辨证,西医重在辨病笔者理解为中医是基于“宏观”层面上把握整体而总结出来的诊断,西医是“微观”层面比的诊断,如能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和诊治是会有帮助的调整功能平衡与消除致病因子。
7、中医学的主要辨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人体功能“失衡”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把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归属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在明确“功能失衡”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整,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使人体功能得以平衡或者相对平衡这个过程就是辨证施治的过程。失衡就是患病,调整就是治疗,平衡就是治愈,所以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可以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平衡的学科”。西医学从其医学模式来看,很重视致病因子对机体的直接作用,所以消除致病因子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重在调整功能平衡,西医重在消除致病因子,二者确有差异。有人提出既既要传承,又得创新,如要“原汁原味”又要“与时俱进”,何有机结合是我们长期努力研究探讨的课题。
8、进补调治与支持疗法。中医“进补调治”与西医“支持疗法”有类似之处,但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和方式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中医非常重视和讲究“进补调治”,进补是通过进食具有补益功效的补药或药膳来补益身体,根据邪正虚实的情况有峻补、平补、温补、清补之异,又因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虛、阳虚之分,因此进补方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别。西医的“支持疗法”是临床常用的3种基本疗法(消除病因、对症治疗、支持疗法)的组成部分,它既不直接消除病因,也不针对某些症状,而是为了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如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免疫功能或精神状态低下等。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者目标一致,但各具有明显特色。“进补调治”重在机体功能调整,而“支持疗法”重在缺乏物质的补充,扬长避短与优势互补。
9、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疗体系,各有长短,各有优势。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全求调查显示,调查人群中,需要诊治的患病占20%,“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75%,这两部分人群均可以通过西医、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进行诊疗。随着中西医结合的逐渐深入,中医中药在治疗这一部分人群上的优势已经逐步体现,突破了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
10、应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现代中医之路。
【科研成果】
参加中药“活心丹”的研制,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中医基础学电化教学法研究”获暨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获奖情况】
1992年被列为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1995年被授予广东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社会活动】
退休后,在汕头市侨联的支持下,创办全国第一家侨联诊所。
【出版著作】
撰写《中医舌诊入门》、《望舌诊病》、《切脉诊病》等专著。
参编《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
【传承图谱】
陈一鸣→叶镇鹏。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xiandai/1434.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