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强
罗致强(1931.7—),男,汉族。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1956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66年调入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中医科主任。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诊治范围】
精通内、外、妇、儿诸科,擅长内科杂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等。
【教育经历】
1951年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
1956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
1969年到湖北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三年。
【工作经历】
1956年分配到河南医学院附院内科工作。
1966年调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
1989年后升为教授,曾任中山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中医科主任。
【研究方向】
从事血瘀证实质——因湿致瘀的研究。
【学术思想】
1、中西合璧,成绩卓著
罗老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获广东省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师奖、先进工作者、医德医风高尚奖、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等多项殊荣。罗老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专于内科杂症,尤擅长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以经验丰富、双手诊脉、辨治独特、疗效明显而著称,主持教授门诊和心血管专科数十年,求医者众。其先后创建了中医病房、实验室,为中山一院中医科的学科建设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罗老多年来从事中医冠心病痰湿证、血瘀证及肝病风证本质的科学研究,先后发表各种医学论文数十篇,获《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国际交流中心科研成果奖,省自然科学学科、中华中医学会广东分会、中山医科大学及附属第一医院科研积极分子奖、优秀论文奖等;主持编写西医院校《中医学》教材,参加编写《中药临床应用》一书(该书已被译成日文出版),主审《实用临床草药》、《中医自疗丛书》(共8本)。曾应邀到香港、东南亚、英国等地进行讲学和交流。
2、脉证传统,用药独到
罗老早年在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时,在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住院医师,当时陈少平主持中医,强烈要求开展中医病房,认为中医和西医有互补的特点,主张利用西医的优势来研究中医,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临床是中医的血脉,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如何在临证中提高中医的疗效,除了吸取前人的经验外,罗老更是在临床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最终成为自己的心得。比如说,在地理气候上,北方相对干燥、寒冷令,南方比较湿润、温热,因此对于岭南地区而言,湿邪、热邪是常见的病因,临床上湿病、温病较为多见,治疗时常采用祛湿清热法,或淡渗清利,或苦寒燥湿,以求通利三焦,邪气自去,常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罗老最擅长的,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独到用药特色:在加减运用化湿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时,常针对不同的脏腑用药有所区别,如病位在肝宜选用溪黄草、鸡骨草以清肝祛湿;病位在上焦宜选用浙贝母、瓜篓、绵茵陈以清化痰湿;病位在肾,常选用泽泻、车前草。杜仲;病在脾胃,多选用木棉花、布渣叶、土茵陈、石菖蒲以和胃化湿。其次在祛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选用不同的药物,如冠心病常选用红参、西洋参、三七、丹参;血脂高选用女贞子、蕤仁、泽泻;血压高多选钩藤、葛根、川牛膝等,不一而论。
3、科研务实,注重实用
开展对中医临床的研究,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只有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才能提高中医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初,罗老开始主持“从风论治肝病”、“从肝论治冠心病”以及“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后来,根据岭南地区气候偏于溯湿、湿病广泛危害的临床特点,开展了冠心病“气病致瘀”。“因湿致瘀”的系列研究,先后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脂、氧自由基、血管调节因子(包括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以及细胞凋亡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闸明了“因湿致瘀”的科学性,闸明了中医“湿”和“瘀”这两个常见病理存在密切关系,与痰浊致瘀、寒凝致瘀及热结致瘀等相互参照,是血瘀证现代研究的有力补充,对指导岭南血瘀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4、学术倡导,观点鲜明
在学术上,罗老倡导“因湿致瘀”的学术观点。提出南方血瘀证的特点是因湿致瘀,认为岭南地区土俾而水弱,气候潮湿,湿病广泛危害,因湿而变生它证较多,最终影响气血病变而导致瘀血,形成湿、瘀共患的病证,即湿瘀证。并把因湿致瘀的主要途径少归结为:(1)湿邪停聚,阻滞经络,经络气血运行失畅,遂致局部血滯成瘀。(2)湿浊停阻脉外,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失调,气滞则血瘀。(3)湿邪为患,常导致脾胃及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障碍而致瘀血。(4)湿易与六淫外邪相兼为患,影响气血及脏腑功能失常,导致血瘀。湿瘀证尽管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不外乎“湿"和“瘀”这两个特点,并突出“湿”在瘀血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因湿致瘀的主要病理环节是“湿”,“瘀”则是湿的演变;因湿致瘀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津血互患”,湿证患者早期未必出现瘀血外象,但已有瘀血微观病理变化,如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当湿浊郁阻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瘀血外象,进而形成湿瘀互患的特征。尽管临床上:湿瘀证有病变部位、脏腑、经络的不同,既有“湿”的特征,又有“瘀”的证候。在治疗上:抓住“湿”这一关键,以治湿为(5)外湿辛散,内湿燥化,或淡渗利湿等通治之法,并突出内湿和脾胃在其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采用健脾化湿治疗。湿生则瘀生,湿除则瘀消,化湿汤从健脾化湿利水的角度,起到化湿祛瘀的效果。
【科研成果】
主持瘀血证的科学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论文《58例风湿病毒性无黄疸型肝辨证施治提高白细胞介素——受体活性研究》获广东省学术交流会论文一等奖(1989年)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学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获奖情况】
先后获得广东省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师奖、先进工作者、医德医风高尚奖、全国名中医等多项殊荣,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药学会老年眩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委高级干部保健领导小组特聘会诊医师
广东省中医药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曾应邀到香港、英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出版著作】
主编《中医学》、《中医自疗丛书》、《常用中草药药理与临床》等。
【传承图谱】
罗致强→林佑武。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xiandai/142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