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的位置:主页 > 古今名医 > 现代 >

汪履秋

作者:古今名医 发布:2022-04-14 15:06 来源:www.zhongyaowenhua.com 阅读:



汪履秋
 
  汪履秋(1919.9—1999.5)男,江苏兴化人。主任中医师、教授,江苏省名中医。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急症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
 
  出身于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幼年即对中医药知识耳濡目染,1934年拜师于当地名医陈一如先生(江淮名医赵海仙的传人)。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翌年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六十载,擅长外感时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特别对肺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时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结缔组织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90年原国家主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同志,在北京发病高烧月余不退。卫生部在全国寻医问药,江苏推荐汪老,李先念本人遂亲来南京就医,汪老为其诊脉处方,服药三日而愈。
 
  汪教授亦十分重视教学及科研工作。多年来,除了从事本科生的临床带教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进修生及青年医师的工作。他诲人不倦,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者。曾主持或参加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1988年由他主持的省级科题“止痢灵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省科技成果奖。他还研制了退热灵合剂、顽痹合剂等中成药,自创了二地苦青汤、加减痛风方等验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写论著近10部。
 
  时光流逝,汪履秋先生已经逝世20余年,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幼承庭训高师引路】
 
  汪履秋出身于中医世家,12岁即开始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16岁拜师于当地名医陈翼如,一边随师侍诊,一边研读中医经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当时下功夫较深,汪履秋至年老时仍能将很多中医经典原文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引经据典犹如信手拈来,令人惊叹不已。
 
  随师学医6年后,汪履秋即悬壶桑梓,名闻乡野,1946年至1950年曾在上海闸北存心堂坐堂行医,闲暇时常在店堂配方处阅读他医处方,并向病家详细询问症情,以探究他医处方用药的机理所在,丰富自己的临床知识。1955年,汪履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深造,翌年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
 
  汪履秋从医近60载,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外感时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汪履秋亦十分重视教学及科研工作。多年来,汪履秋除了从事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进修生及青年医师的工作。他还曾主持或参加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研制了退热灵合剂、顽痹合剂等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自创二地苦青汤、加减痛风方等验方。
 
  早在20世纪60年代,汪履秋就根据中医治疗时令病的优势,率先成立了时病组,专门收治痢疾、湿温、风温、时感等病证,为中医治疗时令病积累了丰富经验。80年代末他又根据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优势,倡导成立了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病科,并担任了该科的顾问,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勤学善思学验俱丰】
 
  汪履秋在从医生涯中,对中医各学派的学术观点以及各种单方、验方兼收并蓄,为己所用。对于医学上的学派之争,汪履秋主张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因自己是某学派传人而故意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学术观点,他常说:“我们为医者绝不可有门户之见,不管什么学术观点,对我有用者就用之。”他喜欢阅读医学书籍、杂志,在阅读医书杂志时,一发现处方用药独特或临床疗效卓著的医方、医案,马上记录下来,并试用于临床上。
 
  汪履秋不管是在随师抄方学习时,还是在自己临证过程中,总是细心揣摩,反复思考。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汪履秋对每一种病证的传变特点、证治规律反复思考,全面观察。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医者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临床辨证施治的过程也是思辨的过程。”汪履秋在仔细揣摩、反复思考的基础上,还善于分析归纳。他常将临床所见病证的证治规律归纳总结为几点以便掌握,如将风温的治疗原则概括为“散、清、养、和”等。
 
  汪履秋在其从医生涯中,非常重视临床实践。他从学医开始一直到耄耋老年从未离开过临床一线。他认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汪履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此其临床辨治思路非常宽广,临床疗效显著。汪履秋高超的医术使许多病危的患者转危为安,许多缠绵不愈的顽疾得到了痊愈,求诊者络绎不绝。
 
  【继承发扬师古不泥】
 
  汪履秋一贯主张,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中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在临床医疗中汪履秋尽可能使用中医中药诊治疾病,坚持“能中不西”的原则,坚持中医特色。在中医理论上,汪履秋认为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较差,阳气不足之证较多,而到八九十年代,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阴血不足之证愈来愈多”的特点,提出了“劳苦伤阳,优裕伤阴”的观点,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疾病也在变化,治疗时应因时制宜,适应变化。
 
  汪履秋师古而不泥古,在临床上虽然喜欢用古方尤其是经方治疗疾病,但对其运用非常灵活。如曾治疗一例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身热持续月余,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不效。汪履秋根据其发热时间虽长,但仍感恶寒的症状特点,认为属太阳表邪未净,投以麻黄桂枝各半汤以和解太阳、少阳,药进三帖即热退病愈。又如五积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的一首处方,原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汪履秋根据方中药物具有散外邪、理气滞、化痰瘀、升清降浊等功用,将其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收效显著。
 
  汪履秋在临床上一贯主张辨证应与辨病相结合,在临床上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酌加一些单方、验方,如用大麦苗治疗黄疸,用糯稻根治疗乳糜尿,用地锦草、地骨皮治疗糖尿病等,使临床效果明显提高。
 
  汪履秋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他的一生是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一生。今天我们缅怀汪履秋,就是要学习他的治学精神,传承他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郑建民================================== 03-15
  • 王自平================================== 03-15
  • 李鲤================================== 03-15
  • 毛德西================================== 03-15
  • 张东岳================================== 03-15
  • 吕靖中================================== 03-15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