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始祖岐伯被称为医圣也是黄帝太医
岐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伯,不是传说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岐伯”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岐伯,黄帝太医。”
“岐”为古姓,最早出自周人的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亦作古爵位及官名。
南宋有个学者罗泌撰写了一部神话历史的集大成之作——《路史》,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之所以把书名叫《路史》,意思是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于岐山之下。”《路史·国名纪丙》记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这个高辛氏比黄帝族较早一些。就是说,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即远古的黄帝时期,距今约4600年左右(公元前26世纪),在古老的宝鸡西岐大地上,有一支岐氏部族,其首领名叫岐伯。
南宋学者郑樵撰写了一部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中国通史《通志》,非常著名。《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主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岐氏指周人故地,就是凤翔府岐山,即今宝鸡市岐山县,太王居住在那里,到周文王时开始迁都到丰,并在岐山留下了分支(一部分周族人),所以称作“岐氏”,就是以“岐”为姓。《通志》还说:“古有岐伯,为黄帝之师。”
北宋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记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黄帝)请主药方。”
岐伯之“岐”,最早来源于岐水,岐水在今宝鸡岐山之南。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6世纪,就记载有后稷协助大夏“治梁及岐”的记载,这说明岐山之“岐”早在夏代以前就已有之。
岐伯是黄帝时期的人,与黄帝属于同一区域的人,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没有车船可利用,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不可能跋山涉水到今天甘肃的庆阳、四川的盐亭同岐伯谈医论道。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在岐山参加完岐伯医学研讨会之后,来到岐山西杜城实地考察,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岐伯故里”这四个大字,刻在石碑上,此碑名曰“岐伯故里题记”,立石于西杜城王门。2007年9月,陕西学者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
关于岐伯的身世,在古老的庆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在一个叫青龙嘴的山下土窑洞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他俩十分恩爱,不久妻子便有了身孕。在孩子出生那天,只见青龙山上祥光缭绕,数百只吉祥鸟围绕窑洞飞鸣不停。远亲近邻闻知后纷纷前来道贺,孩子的父母请亲朋给孩子取名。—位有见识的老者说:“这孩子出生得奇,人长得奇,又是长子,就叫他奇伯吧!”也有人说:“这孩子肯定聪慧不凡,倒不如将‘奇’字改为‘岐’较好。因为‘岐’,知意也,就是聪慧的意思。”于是这孩子就以“岐伯”命名了。
岐伯少而神灵,长而博识,厚道谦恭,睿智超群。成人后,立志悬壶济世,解救民间疾苦。他长途跋涉,先后跟随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等仙人学习医术。他白天识药、尝药性,晚间学习养生之道,掌握阴阳四时运气之理、经络医术疗疾之法。数年之后,岐伯的医学理论和临症技术精湛,治病无不奇验。后来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广成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黄帝亲自考察,论医问政,见岐伯聪颖惠敏,学识渊博,便拜岐伯为师,谋划济世利民大道,帮助自己治理天下。
黄帝请到岐伯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士气问题。由于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元气大伤,不仅黄帝自己苦闷不已,士卒也未战先怯,勇气低靡。黄帝求教于岐伯。岐伯说:“治兵先治其心,励兵先鼓其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治心者,莫过于音乐。”
岐伯发明了金镯、金铙、号角、神钲等许多乐器,教出了一支鼓乐队,把音律用战争。他用鼓声来鼓舞士气,震慑敌军,并定出击以击鼓吹号为进,退军则是“鸣金击钲为退”的号令。岐伯指挥演奏,各种乐器或缓或急,或轻或重,或单击,或合奏,和缓时如仙乐缭绕,急促时如巨雷轰顶。这些音乐,令伤者凝神忘痛,健者勇气倍增,音乐一出,万众同心,有势破山河之力。黄帝发现音乐是直通心灵之音,战时使之振奋士气,扬我军威,和平之时,用于祭礼天地神灵,陶冶和教化民众。
黄帝自从得岐伯之后,乐以鼓气,药以疗伤,全军士气空前高涨,黄帝连战皆捷,斩蚩尤于中冀,得胜而班师还。这时,医治战争创伤,抚慰民生疾苦便成为头等大事。在上古之时,人们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或死去,皆是因为鬼神作祟,于是,每当人们得病之后,就请巫师驱鬼禳神。但黄帝非常清醒,疾病岂是鬼神所为。必须继承神农时代尝百草寻医药的办法,探讨一条医学之路,交给万民一个方便的医道。
于是,他将政事、兵事交与大臣,征集天下名医,建明堂,日日与这些天下大医一起探讨医道,创立医学,讲究医术。岐伯是当时医疗经验最多和医学理论最为渊博的人,于是,便有了黄帝与岐伯论医、创立“岐黄之术”的史实。黄帝为疗救民疾,尊岐伯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黄帝具有多么伟大的胸怀和谦虚的美德!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岐伯被尊为“天师”,那个“天”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黄帝之尊贵与天一样;二是指岐伯得天之道、修得天道,他的学问承天所托,他的光明品德像天一样伟大。那个“师”字,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伟大的帝王——黄帝之师,何其荣幸,何其伟大!
相传如今岐山之下的“太方”村,就是因太医岐伯的药方而得名,源于岐伯古时给人们传授治病药方的地方。
《帝王世纪》记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两人合著了医书《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岐伯是我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立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思想方法,著成了《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学著述之先河。《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列举了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症、诊断、治疗、中药、针刺、炙慰、导引、按摩各方面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我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第二,创立了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现存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岐伯有关系的主要著作约有8种,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岐伯经》十卷、《岐伯炙经》一卷、《黄帝问岐伯灸经》、《黄帝岐伯针论》二卷、《岐伯论针灸要诀》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第三,创立了中药学。他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第四,创立了中医养生理论。《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第五,创立了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他创立的《黄帝内经》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我们以《黄帝内经》的开篇为例。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是提问者,中华民族的中医始祖岐伯则是答问者。
黄帝这样问岐伯:“我听说上古的人,人均都能活到100岁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而今时的人,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难道说现在的世界变了吗?人类将从我们这一代灭亡了吗?”
对于黄帝提出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先民中绝大多数是知晓道理的人,他们效法和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吃饭、饮酒有节制,起居循着常规,每天工作、劳动和运动着,但不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与精神都健康、和谐,从而享尽天年,活到100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接着,岐伯进一步分析说:现在的人与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把酒当水喝,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常态,醉酒之后还要行房事,为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爱护和保持体内的精气,不懂得按照时空规律去御养自己的元神,只图及时行乐,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又起居颠倒,夜晚不睡觉,白昼不起床,所以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相对于《黄帝内经》记录的其他问题,开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答对是根本性的,它探求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方略,体现了中华先贤对人类的生、老、病、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天人合一”与“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因而成为我国中医基本理论以及养生之道的渊源。
历史进入数千年后的今天,“黄帝之问”并没有因为岁月的久远淡化它的重要性,也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磨去它的针对性,而是恰恰相反,数千年前的“黄帝之问”似乎就是在问今天的人,数千年前的“岐伯之答”说的似乎就是今天的现实情况。是的,今天的人更需要“黄帝之问”来问问自己,更需要用岐伯的精妙回答来检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上古神医岐伯与黄帝的岐黄之术是中医之始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qibo/26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