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川
王玉川,男,汉族,上海人。主任医师,教授。
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早年师从于奉贤名医戴云龙,历任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
王玉川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届“国医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各种疑难杂症,如:心血管疾病、风湿病、血液病等。
【教育经历】
1941年-1943年,师从奉贤名医戴云龙,同时得到陆渊雷指教。
1954年,参加松江县中医进修班。
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进修班深造,1956年获优秀奖毕业。
【工作经历】
1943年,在奉贤头桥乡悬壶。
1951年,加入奉贤县头桥联合诊所。
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期间提前留校任教并从事临床工作。
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内经教研组组长。
1963年,任中医系主任。
196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工作。
1978年-1984年,任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
1978年,晋升教授。
【研究方向】
致力于《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研究,对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河图洛书等研究均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和重要的贡献。
【学术思想】
(一)承古而不泥于古,立足于创新
他提出:“创新是硬道理,是科学技术的生命线。”他认为,任何一门科学,如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只能走上日趋消亡的道路。
(二)创新而不废古,继承中求发展
他积极创新以求发展的观点,并不是建立在废古的基础之上,而是强调创新而不废古。他自己不仅熟读中医经典医著医论,而且博览群书。他常说作为一个学者,所以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就不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有价值的材料并不妨碍他做出荒唐的结论;反之,一篇文章做出了荒唐的结论,也不等于其中没有一点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既要批判其唯心主义的虚构,又要吸取其合理的内核。
(三)坚持理论研究,注重临床实践
1、以史为鉴,才能用好古方
他作为一位中医学理论家为大家所熟知,但他对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也深有研究。他在临床传承教学中,依据自己扎实的文献功底,常常从古典医籍中总结大量临床用药知识以示后人。
2、强调实践,不离理论
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从不忽视临床,尝言:“学习中医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这些能力。除此之外,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别的手段。”在平时他也是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常总结临床经验,将之提高,上升为理论,而后再应用于临。
(四)教育至上,治学严谨
1、实事求是,严格治学
他的教学研究向来以严谨著称。他认为中医学的整理工作,应该从澄清这些被搞乱了的理论入手,如果仅仅以校勘、训话、注释等传统的老方法为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提出不论在整理中医各种不同学说的时候,还是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都不能采用“对号人座”的办法,而必须要在弄清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否则非但无益,而且有害。
2、甘为人梯,大爱无私
他对后辈学人宽容豁达并无私地传授着他的经验和体会。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不仅自己呕心沥血,还甘为人梯。
【获奖情况】
1990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
2009年,被选为国家级首届“国医大师”。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医大师
【学术兼职】
曾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出版著作】
《运气探秘》
《内经、太素、类经篇目对照索引》
《中医养生学》
《关于“五行互藏”问题》
《关于“三阴三阳”问题》
《内经讲义》
【传承图谱】
戴云龙→王玉川。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王绵之
-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yaowenhua.com/gjmy/guoyidashi/194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